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五)
学业繁重,许久没有动笔,生疏了很多。后面会接着介绍《马克思哲学原著选读》,最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道德经》,全书4000多字无一字多余,无一字无用。其次还有自己对人生境界进行了思考。想着挑两方面简要说一下,如果有愿意听的我的其余看法,可以私信我一下下,分享给你们。就如老子所言,“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我这私心还是蛮大的。
《道德经》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孰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讲的是万物何以生,何以长的道理,人也是万物之一,如果仅在人的范围内思考,我们想想人是谁生谁育,答案明显“父母(牡牝)”,至于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则在于“物形、势成”。不管处于何样的时代,我们都有会被人生,要吃东西,否则就没有我们。如此看来,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化、人民。皆因,所接触的物不同,所处的形势不同,但“道德”是不会变的是“常”,因此“尊父贵母”,是任何一个时代永恒的行为。
人生有三重九个境界,
第一重:“知”,知命,知人,知天地
第二重:“敬”,敬命,敬人,敬天地
第三重:“乐”,乐命,乐人,乐天地
海德格尔说,劳动在新时代的形而上学的本质,已经预先有黑格尔的精神现象之中,这个主体,是我自己安排自己的活动,来把外部事物对象化,什么叫新时代?资产阶级时代。
在西方那里,劳动到了资产阶级时代,其形而上学的本质用哲学来表达,就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绝对的自我,绝对的主体,自己安排自己,一切都可以缔造,你不是明星,我把你缔造成明星可以,是决定自己安排自己的。人民丰富多彩感性的社会生活都成了资本增值的材料。
再比如说,你刚刚办了一个公司,你想在这个市场上站住脚,另外一个公司帮你打造成品牌,你给他200万,那一个团队就来了,把你的企业的资料统统检查一遍之后,给你设计三套方案,保证你这一年里面在市场上有你的品牌的声誉。一切都可以缔造,这是我们时代的原则,是能动的方面对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实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他要研究感性客体了。请注意,那就比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高明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物质客体,费尔巴哈的对象性原理是用来证明外部事物的存在,不是靠我们的思维来证明的,是我们通过对它的需要来证明的,这叫对象性原理,但是一讲到人的活动,费尔巴哈就只知道认识活动了。
费尔巴哈是感性直观的立场,感性直观也在认识范围,所以他不知道人的活动,恰好就是应该用你对象性原理来说的,马克思手稿里边对他大加赞扬。然而你这个对象性原理就偏偏没用到活动上,活动是什么意思?活动的原则就是行规定那个手电筒的小电珠,这一放出光芒就叫活动了。什么叫活动?把事物规定出来,千万别变成movement,如果是movement,那么狗也活动,猫也活动。
费尔巴哈的对象性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内在属性,即它们的“对象性”。这些属性通常是抽象的、普遍的和自然的,如形式、构成和目的。对象性是对象和事物的内在特质,它们排除了人们对它们的主观看法和偏见。
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圆形的橙子,我们会认为它是橙色的、圆形的、有一个中心和一个外部。这些都是橙子的内在属性,它们不依赖于我们的主观感受或看法。即对象性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认识事物的对象性,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因此,对象性是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的基础。活动在德国近代哲学当中,它的意义是确定的,就规定出事物来,这叫活动的原则。在黑格尔,在康德,那叫纯粹活动,纯粹活动是什么?理性的心产生的,能够规定出事物来,这叫activity世界,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被心规定出来的。这就心的能动性了,但这个性如果被理解为先天认识能力,理性的先天认识能力,那就是康德理论要来了,但是在此之前感性活动已经在对象性原则中活动已经出来了。
接下来开个玩笑,不过贬低别人不大好,但是没办法,这件事情有趣,有一次我参加那个全国学术讨论会,是马哲的,有一个学者,也在那里发言,然后,讨论感性活动概念,我听完以后,有点糊涂,糊涂以后,就提问阶段来了,我可以提个问题,我说我听到现在感性活动概念,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倒越糊涂,那么我先问问你。狗猫,有没有感性活动?他说,当然有。我就不能再讨论下去了。狗也有感性活动,就狗扑向它的猎物,感性活动?猫扑向它的鱼或者老鼠也叫感性活动?所以得出的结论,哲学是蛮难的!哈哈哈
我走来走去叫感性活动。感性活动是什么?规定事物,规定是事物了,于是这些事物向你呈现了,这为什么是个桌子?感性活动让你知道它是桌子。但是柏拉图不这么想的,柏拉图认为这个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因为它分享了桌子的理念。柏拉图的理念论,即早期的第一个本体论,古希腊完整的本体论体系,那就这样的了。那么锤子之所以是锤子,因为它分享了锤子的理念,那么我们心中都有一个锤子的理念,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或者创造了锤子,对吗?其实锤子之所以是锤子,是因为我们是如此这般的跟事物以这样的方式打交道了,于是锤子来了。
锤子的本质什么时候发现的?就本质你可以用理念来说了。我就给他个科学规定,就是当你想用锤子的时候,那锤子不在场,当实践受阻碍了。我通常总是口袋在口袋里的那把小锤子,此刻没带着,但是我要把这图钉敲下去,我突然发现了锤子的本质。由于他的不在场而被发现的本身,你就拿起了手表,把这图钉敲下去了。这就认识指导事件的作用就这么来的,但前提是本来上手,后来不上手不在场。
你说你爱恋爱是以理论做前提吗?不可能的,你说你认识了对象,谈对象的这个对象可不是你认识的对象,你站在他面前,仔细的打量他,琢磨他,判断他,最后决定爱他或者不爱他,没这种事情。他是交互性关系,在热恋循环,然后你跌进去,这个热恋性叫爱河,你坠落了,坠落人还不知道,然后父母问你,你爱上谁了?那你要告诉他的为什么爱上他。你说了三条理由,那就理论来了,其实你是知道你的恋爱绝不建立在这三条理由上,因为你是不知道说已经爱了,后来发现我爱了,此外你还失恋,失恋就是爱情不在场,爱情不在场,你就要到图书馆去了。找一找关于爱情的本质的理论讨论,对吗?爱情的本质在于他的不在场。本质就是消失了的存在。
费尔巴哈知道抓住对象性原理,但他不知道这个事物是怎样被规定出来的,是我们让事物上手,对他进行改变,改变自然物,改变外部事物。然后,这个事物的意义才会规定出来。你说人类很晚很晚才登上月球的是?那么这个月球的事,这个事物也是你感性活动构造出来的,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迈出一小步,人类迈进一大部分。
如果说你没登上月球,月球也是你感性活动创作构造出来的,当然是间接的构造了。中国人把月亮看成什么?一种生活情感的一种寄托,嫦娥居住的地方,或者是诗人思念家乡的媒介,或者思念亲人的媒介。“一片冰心在玉壶,千里共婵娟”我们中国人的生存情感哪里来?劳动性活动建构社会在伦理的关联当中,关系当中如此等等了,那么于是月亮向我们呈现出来。
现在人类改造世界,怎么改造?用技术来改造世界了,技术改造世界,没月亮,它的原先神话般的光芒都消失了,它叫什么?地球的一颗卫星,据说很荒凉,那么我们中秋节过还是不过?这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还赏月,原来你在赏一个荒凉的小星体,他老是绕着我们转转而已,对,就这种事情了,什么叫月亮本身?现在的月亮是人类的科学、天文学等等规定出来的。那么天文学来自哪里?来自人类跟事物打交道,那种方式里边发展出来的,因此月亮,也是感性活动构造的。
不同阶段的感情活动构造出不同的月亮,可以构造出嫦娥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构造从地球到月星。至于月亮本身,你别去想这件事情压根儿不存在,存在就要对人有意义,才叫存在。除外叫虚无。于是我们对费尔巴哈提纲第一条清楚了,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因为感性活动构造出事物的世界来,构造出事物每一个事物的意义,那么费尔巴哈的问题出在他一谈到人的活动,当然他知道这是活动了,但是马上把它归为认识活动,实践费尔巴哈也是知道的,但实践在费尔巴哈看来,实践都有一个目标,目的要完成的,有目的有目标的这种活动,比不上理论活动那么高尚,真正的理论活动是什么?是纯粹我们的本身认识的兴趣本身,就像是有毕达哥拉斯讲的,奥林匹克赛,有三种人,一种人是运动员,他要争冠军,还有一种人就叫观众,还有一种人叫什么,趁着开运动会的时候,他贩东西叫小贩。第三种人是观众,他说,这三种人哪一种人最好?观众最好了,观众就看了,运动员有他的目标,直接的目标,做一个冠军,那小贩又要他的商业利益。观众,才把整个过程大量的认识了,甚至还反思了。哲学家就是这第三种人。人类的灵魂最高的就是这种东西,研究那个直角三角形三角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有什么实用目的。人类心灵高尚的地方就在他可以摆脱实用的目的,去展开理论的活动。
因为他有实际的目标,他就很低,远低于理论活动,这其实是西方哲学传统当中的一个基本思想,费尔巴哈也具备了。那么现在马克思所说实践,之前他不知道什么叫实践,实践是革命的,是批判的。是改变世界的。让历史,让人类的社会形态呈现先后不同的社会形态。如果这是个进步,那么每一次进步都是革命造成的,而这革命是感性活动,这件事情大了,所以是批判费尔巴哈的建立的这个立场。
费尔巴提出感性存在论,其实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到来,他不能完成的,他还是把这个世界看成是我们的直观认识规定出来的,虽然不是概念的认识,还是直观的认识,直观的认识是让世界呈现出来,让万事万物获得它的规定的根据。那么直观的认识是理论活动吗?还是理论活动!
转自:“学术与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