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论文信息来源于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由社科学术汇整理归纳,供交流学习,期刊论文版权归属原出版单位和作者所有
目录
01 数据交易之悖论与突破:不完全契约视角
02 目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兼论贸易演变的逻辑
03 数字普惠金融与未预期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证
04 数字时代的银行业变迁——网点布局与行业结构
05 数字时代中国老年人被诈骗研究——互联网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
06 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
01 龚强,班铭媛,刘冲.数据交易之悖论与突破:不完全契约视角.经济研究. 2022,57(07).
【摘要】
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社会稳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熵权TOPSIS法,建立计量模型,从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探讨数字经济的门槛效应,并进一步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等,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2)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资本、土地、信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减少城乡要素错配,优化城乡利益关系,因而要素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门槛作用的影响,相对于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较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下要素配置效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4)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即有利于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数字经济的作用也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作用,而对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是抑制作用。最后,从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推动数字经济地区间协同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区域异质性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深化了对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解,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城乡融合发展;要素配置效率
02 尹志超,吴子硕,蒋佳伶. 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J]. 金融研究. 2022(09).
【摘要】
中国的高储蓄问题由来已久,降低家庭储蓄率、提高消费有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基于2017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了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移动支付显著降低了家庭储蓄率。进一步研究发现,缓解流动性约束、信贷约束和扩大社会网络是移动支付降低家庭储蓄率的主要途径。此外,移动支付显著降低家庭为应对健康风险、医疗风险、失业风险、收入风险等不确定性而进行的预防性储蓄。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西部地区、四五线城市、农村地区更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在农业户口家庭、中低收入家庭、低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效果更加突出。本文研究为理解中国高储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移动支付;家庭储蓄率;不确定性;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
03 郭继文, 马述忠. 目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兼论贸易演变的逻辑[J]. 经济研究. 2022,57(03).
【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日益凸显的个性化、差异化偏好能够通过跨境电商被直接满足,是数字贸易区别于传统贸易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CEPII的HS6位贸易数据测度了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程度,并结合中国跨境电商的详细物流数据构造了行业—年份—目的国层面的微观面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目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对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目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程度越大,中国对其跨境电商出口越多,核心机制在于该类市场为跨境电商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第二,上述效应在差异化产品、消费品、中间品贸易中表现更加明显;第三,对效应进一步分解发现,目的国的差异化偏好主要能够提升中国对其跨境电商出口的扩展边际、数量边际及出口概率;第四,通过构造同一篮子的传统贸易样本对比研究发现,目的国进口偏好差异化程度越大,中国对其传统贸易出口越少,呈现出与跨境电商相反的结果,这背后反映出从传统贸易向数字贸易演变的过程中,出口企业的生产、交易及获利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有关偏好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并为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跨境电商产业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跨境电商;传统贸易;偏好差异化;引力模型;贸易演变
04 李政,李鑫. 数字普惠金融与未预期风险应对:理论与实证[J]. 金融研究. 2022(06).
【摘要】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未预期风险应对的影响,并基于世界银行2014年和2017年中国普惠金融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提高居民风险应对能力,增强贫困人口抵抗风险冲击的韧性。但考虑个体多重借贷行为后发现,适度借贷有益于改善居民风险分担,过度借贷则会损害其风险防御能力,进而弱化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平滑效应,这意味着数字普惠金融增强居民风险应对能力是建立在理性借贷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还能帮助遭受风险冲击的家庭平稳消费,这一影响主要来源于对非耐用品支出的促进作用。此外,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在扩大风险分担网络、增进信任机制、培养金融习惯以及提升服务效率等方面带来重要影响。本文为我国推进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融合创新,营造健康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圈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风险应对;过度借贷;消费平滑
05 雷晓燕,沈艳,杨玲. 数字时代中国老年人被诈骗研究——互联网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J]. 金融研究. 2022(08).
【摘要】
本文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在我国数字化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被诈骗情况的主要特征以及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并进一步挖掘其影响因素,探讨互联网使用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虽然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群体更容易成为诈骗目标,但被诈骗者接触后,相对脆弱的老年人群体更容易实际受骗,高达30%的老人在被诈骗接触后会实际遭受损失;第二,本文构造的防骗能力指数显示,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老年人防骗能力明显更低;第三,互联网的使用同时具有“曝露效应”和“学习效应”;第四,个体认知能力以及当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是影响老年人是否实际被骗及损失大小的关键因素。最后,从异质性的角度看,使用数字技术的正面“学习效应”对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和女性老年人作用更大,超过了负面的“曝露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女性老年人的助力作用更为明显,但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老年人;诈骗接触;受骗;互联网;数字普惠金融
06 张海洋,胡英琦,陆利平,蔡卫星.数字时代的银行业变迁——网点布局与行业结构.金融研究. 2022(09).
【摘要】
数字技术可以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业也因此迎来变革。本文基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县级行政区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减缓了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体网点的扩张势头,这种效应主要体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上,并主要影响这两类银行的基层机构。同时,我们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转型和网点退出,但对国有“六大行”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影响效果会随着经济发展程度提高和地区金融可得性增加而增强,但随着在位银行的市场势力提升而下降。本文为理解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变迁提供了一定参考
【关键词】
银行业变迁;数字金融;银行业结构
转自:“社科学术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