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信息:
Henderson, J. V., Storeygard, A., & Deichmann, U. (2017). Has climate change driven urbanization in Afric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4, 60-82.
01
引言
近年来,撒哈拉以南非洲正在经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到2014年,该地区的城市居住人口已经达到3.5亿人,然而其余三分之二的人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接下来,非洲的城市化如何演进将决定人口、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的位置,研究非洲城市化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
过往研究围绕非洲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进行了一些讨论,拉力主要指人力资本积累和贸易冲击等因素带来的结构性变化,推力主要包括内战、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本文同样关注的气候变化(Barrios et al.,2006)等。
本文借助识别各国以内地区和城市层面的variation,考察气候干旱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化的影响。本文回答了两个实证问题:(1)气候的恶化是否会推动人们从农村向城市移动?(2)这种推动是否会促使城市的收入上升?
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异质性效应,我们能够观察到逐渐恶化的气候推动城市化进程,且这种推力使得城市的收入上升,但这两种效应都只在城市作为整个区域外向制造业中心时成立。而对于占到样本75%之多的区域,由于城市仅仅作为服务周边农业地区的集镇,我们观察不到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促进效应。这种异质性影响表明,结构性转变的缺失抑制了非洲对气候变化的反应。
研究背景与理论模型
02
(一)气候变化与城市化
过往研究中关注降雨对非洲城市化影响的文献主要有三篇(Barrios et al.,2006;Henderson et al.,2013; Brückner,2012)。然而这些研究有两个主要局限(被本文所克服):(1)他们使用的是国别层面的湿度数据,然而在非洲城乡迁徙的情境中,一国以内的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的variation,而且大多数城乡人口流动发生在本地(或者说:区域内)。(2)数据高度依赖插值。本文设法使用sub-national层面的区域数据,数据来自于普查的真实数据而非插值。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湿度变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多样且多变,干旱程度从极度干旱的卡拉布里沙漠到中非地区的热带雨林不一而足。在西非的萨赫勒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湿润气候之后,极度的干旱来袭。非洲的气候的塑造因素不仅包括赤道低压带、东西非的季节性季风,还包含影响剧烈的南方涛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叠加全球变暖的影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干旱程度上升,已经有一支文献注意到气候变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作物单位产量的负面影响。
(三)理论模型
本文建立了一个潮湿程度变化影响城乡迁徙的模型,尽管确实存在越过区域边境(以及国境)的迁徙情况,本文模型只将关注点集中在区域(district)内的本地迁徙(local migration)。在我们的模型中,每个区域被抽象为包含一个城市地区和一个乡村地区的小型开放经济,面临固定的进出口价格。
城市地区一定提供服务产品(不在区域以外流通),可能提供也可能不提供制造业产品,制造业产品具有潜在的出口可能(可能出口到区域以外,也可能在本地市场上和进口产品竞争),服务业部门的规模报酬不变而制造业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同时由于城市通勤层面规模不经济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扩张有效劳动时间会减少。
乡村地区生产用于出口的农产品,农产品以固定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农村劳动力的工资会随着雇佣数的变多而减小,但随着潮湿程度的上升而变大,城乡移民的动态过程最终使得各部门实际收入相等,区域内充分就业,服务业部门市场出清(供给=需求)。
我们推演这个模型,得到两个主要的事实结论:(1)如果城市有一个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相对于其当地的服务业部门并不是充分小),湿度的降低会导致城市的人口和收入上升。(2)如果城市没有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或者该部门相对很小),则湿度对城市人口没有显著影响,且总体来说城市总收入下降。
(具体的模型推荐在文章附录的B2部门列示,读者有兴趣可以查阅原文)
03
数据与方法
(一)城市数据
城市层面的人口数据来源于从美国人口普查局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图书馆和大英图书馆获得的硬拷贝人口普查出版物,使用普查数据使得我们能够识别区域层面的人口信息,并且避免依赖数据插值的方法,能够得到一手的原始数据。本文的样本涵盖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9个国家(由于对区域和城市地区的定义差别,去掉了纳米比亚和刚果(布);进一步地由于普查年限间隔drop掉了利比里亚)。这些样本不包含区域边界的调整,或者调整很容易被识别出来。每个国家都被分成数个区域(district),一共构成了369个区域的一个非平衡面板数据(由于不同国家普查年份的区别,数据并非平衡面板),时间区间均位于1960-2010年间。由于数据缺失、口径调整等因素本文进一步drop掉了几个国家的样本。样本的列示见下图。
(二)气候数据
考虑到农业生产所受湿度影响的真实来源,本文没有直接使用降水量作为湿度的代理变量,而是使用降水量除以潜在蒸发量(P/PET)这一指标来识别区域的湿度情况。降水量和温度的指标来自特拉华大学的网络气候数据集。本文使用Thornthwaite(1948)的方法估算潜在蒸发量的值。
(三)产业数据
本文需要识别各个区域是否有出口型的先进制造业产业,这个数据极难获取,幸运的是《牛津经济地图集:非洲部分》(Ade1965)标注出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非洲的各主要产业和所在城市(依照50-60年代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得到数据)。这使得本文可以识别各个地区是否在20世纪60年代具有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布局。我们先将钢铁、装备制造等16个行业定义为先进制造业,再将16个行业加上7个行业共23个行业定义为宽口径的制造业,识别各区域是否具有先进制造业,即模型中定义的制造业。由于两类口径的行业数目最大值为9和14,我们用9和14分别减去样本拥有的行业数,作为先进制造业程度的代理变量,该值越小说明制造业先进程度越高。
在这一分类下我们可以发现,样本内的大多数区域并不具备制造业的基础。
04
模型和实证结果
本文的第一个基准模型使用OLS回归,被解释变量为地区i(位于国家j)第t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核心解释变量为湿度的变化率,模型中加入了不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交乘项,模型还控制了国家×年度的固定效应,并在地区层面对稳健标准误进行聚类处理。实证结果显示,我们在全样本中无法观测到湿度对城市人口增长的效应,但是分别控制了两种口径的制造业先进程度后可以观察到湿度对制造业行业更多的区域的显著影响。
非参数估计的置信区间结果更明显的突出了这种异质性,当行业数较少的时候,我们基本看不到影响,而随着行业增多,湿度对城市成长的影响逐渐变为负(也就是说,干旱随着行业增多逐渐体现出其对城市化的推动效应。)
进一步地,本文考察城市收入受到干旱影响的异质性,这一次将样本替换为1100多个城市的收入以及降雨情况,使用城市周边30km降雨量的数据,使用与第一个模型类似的识别策略:
得到的实证结果与上一部分相似。
在基准结果之后,本文还进一步排除了冲突机制的竞争性假说,加入交乘项后,回归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冲突是我们识别出的干旱-城市化作用过程机制的结论。
05
总结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全球面临气候风险最大的地区之一,本就贫困的经济环境和高度依赖农业的产业结构,叠加其气候波动的剧烈、基础设施的匮乏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得气候的冲击足够关键。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民来说,或许最好的应对干旱的方法就是迁徙进城市,避开初级产业受到干旱气候的冲击。然而,本文的实证结果揭示了这种驱动力并未充分推动大多数地区的城市化,仅仅在大约四分之一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我们识别出城市随着干旱演进而出现显著的扩张,而其余地区我们无法观察到这种效应。非洲地区缺乏结构性转型的内生特点使得城市化的脚步以及应对气候冲击的脚步停滞,我们需要使用更多的努力以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进城市化。
推文作者:尚庆宇,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本科生
作者邮箱:shangqingyu123@126.com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