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光环背后——美国顶尖经济学博士的精神健康困境

2023/3/16 17:13:12  阅读:117 发布者:

原文信息:

Bolotnyy, Valentin, Matthew Basilico, and Paul Barreira. 2022. "Graduate Student Mental Health: Lessons from American Economics Department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60 (4): 1188-1222.

https://doi.org/10.1257/jel.20201555

01

引言

美国顶尖的经济学博士项目以低录取率和严格的经济学训练而著称,能进入这些顶尖项目的博士生是世界各地对经济学研究充满热爱并且最富有天赋的年轻人。但是,这些博士生在进入博士项目后的精神健康却长期被人忽视,在严格的学术训练和高强度的竞争中,最优秀的博士生脱颖而出,而没有被聚光灯照到的群体可能在与精神问题做着斗争。

本文的作者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通过与美国顶尖经济学项目负责人的沟通,广泛地向这些项目的博士生发放了心理健康评估量表和调查问卷,得到了一幅较为完整的顶尖博士生心理健康图景,并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确认了经济学顶尖博士生的抑郁比例远高于普通人。

背景与数据

02

近年来,美国经济学教授和博士生自杀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例如:

2019316日,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劳动经济学家Alan B. Krueger在家中自杀,享年58[i]

2019827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气候经济学家Martin Weitzman在家中自杀,生前留下一张便条,询问自己是否还有继续做出贡献的能力[ii]

2015年,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Cara Anne Nickolaus不幸离世,学院写给学生的邮件中,认定这是令人难过的自杀[iii]

2022年夏天,已经被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录取的一位中国留学生自杀去世,众多网友一同哀悼。

[i]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19/03/19/alan-b-krueger-prominent-labor-economist-and-dedicated-public-servant-dies

[ii]https://scholar.harvard.edu/weitzman/home

[iii]https://thetech.com/2015/09/22/nickolaus-v135-n23

本文作者早在2016年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帮助下,他们向15个美国顶尖经济学院的院长发去邮件请求协助并得到了积极的回复,最终有来自8所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耶鲁大学)的1138名博士生收到了他们的问卷调查请求,有513名同学最终参与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博士生的个人背景数据如下表所示:

作者的调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调查,作答时常约25分钟,内容包括精神健康评估、博士项目体验和个人背景;第二部分是约10分钟的接续调查,内容是博士期间的精神健康状况;第三部分是给经济系教职工的调查,内容囊括与学生的交往情况、工作环境和提升精神健康的意见建议。

03

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

作者采用美国CDC推荐并经临床验证的PHQ-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GAD-7(General Anxiety Disorder-7)问卷来作为基础调查中精神健康评估的量表,其中PHQ-9评估的是抑郁症,而GAD-7评估的是焦虑症。问卷调查分为两期,分别于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发放。

对于PHQ-9评估,受访者被要求汇报在过去两周内经历九种症状的频率,0为最少,而3为最多。根据KroenkeSpitzer (2002)的研究,作者选定10分作为诊断门槛,此时该量表具有88%的灵敏度(正确诊断患病)和特异性(正确排除患病)。GAD-7的评估类似于PHQ-9,作者根据同一份研究选定10分作为诊断门槛,此时该量表具有89%的灵敏度和82%的特异性。

作者尤其关注顶尖经济学博士生的自杀倾向,所以单独对PHQ-9量表的最后一个问题做了研究,即“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你有多少次被这样的想法所困扰,即你会觉得死去更好,或者想以某种方式伤害自己?”,这一研究方式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所认可。除此之外,作者还选取了UCLA孤独量表来对博士生的孤独感进行了研究,这部分反馈了顶尖经济学博士与导师和同行的沟通紧密程度。

2. 解决样本选择问题

考虑到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和美国本科学生患精神健康问题的概率显著地高于男性和国际学生,而问卷调查的样本中女性(34.7%)和美本(53.5%)学生比例都统计上显著地高于全样本中女性(28.4%)和美本(50.8%)学生比例,所以解决样本选择问题成了研究设计的关键。作者采用加权的方式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调整,并且采用HorowitzManski (1998)提出的方法计算了患病率的可能极小值和极大值。

除此以外,对于收到邮件但是没有参与调查的博士生,作者在稳健性检验中假设他们均没有精神健康问题;对于参加了第一期调查以后退出的博士生,作者同样考虑了只参加一期调查造成误差后的极小值和极大值,并做了统计检验。

下表给出了加权后的初步调查结果,最后两列是可能存在的患病比例极小值和极大值,而极小值正好与美国普通民众的患精神健康问题比例相当。

研究结果

04

1. 抑郁倾向

作者发现,样本中诊断出抑郁倾向的发病率高于相同年龄段的普通美国人,略低于其他关于研究生抑郁研究的现有文献。17.7%的经济学顶尖博士生可能患有中度或重度抑郁,而只有7.7%2039岁普通美国人经历了中度或重度抑郁症症状(U.S CDC 2018b)。调整后我们仍然发现,女性(18.3%)比男性(16.4%)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美国学生(19.2%)比国际学生(15.5%)更易遭受抑郁困扰。

除此以外,作者还对其他美国文化中关心的人口特征做了分析,也与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系统和哈佛大学的同类型调查做了比较,确保了研究的可信度。

2. 焦虑倾向

作者发现,样本中诊断出焦虑倾向与诊断出抑郁倾向呈高度正相关。在顶尖经济学博士生中,焦虑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7.6%,即使是8%的下限流行率估计值也高于普通人群的流行率(6%或更低)。第三部分的表格中性别加权和国家加权估计值也能提供同样的信息。

3. 自杀倾向与孤独感

作者的调查中,关于自杀的项目是最值得导师和博士生关心的,结果显示:精英博士生存在自杀意念的可能性(11.3%)竟然是普通人群中成年人(3.9%)的3倍,是高危人群(18-25岁成年人)的1.5(U.S. CDC, 2015)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异质性的检验上,自杀倾向与之前两部分呈现相反的趋势。虽然统计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是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男性(11.6%)比女性(10.2%)具有更高的比例在过去两周有过相关想法;国际学生(13.1%)比美国学生(9.3%)的比例高出了41%

精英博士生的孤独感更凸显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它与抑郁和焦虑倾向同样呈现正相关。作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与具有代表性的普通美国人(11%)相比,约16.2%的精英博士生表示他们经常感到与他人隔绝。与此同时,17.5%的人表示他们经常觉得自己缺乏陪伴,而现有文献表明,13%的普通人经常有这种感觉。

4. 博士年限与心理健康

本文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结论是:总体来看,随着博士年限的增加,患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都在增加,这可能符合我们的一般认知(如下图)。在第五年,自杀倾向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可能与修业年限有关,而一旦进入博士学习的第六年,精神健康都会成为较为严重的问题。

05

进一步探究

作者为了研究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在后续的调查中询问了顶尖博士生的社会交往、工作时长和学习体验。

在社会交往上,有73%的博士生和72%的教职工表示在学院中有关系很好的朋友,这比普通美国工人在工作单位的好友比例56%高了不少。但是为什么这些顶尖经济学博士仍然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工作时长”和“自我认可”或许可以提供一部分解释。下图展示了顶尖经济学博士和顶尖自然科学博士 (Woolston, 2017) 的每周工作时长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学顶尖博士生的工作时间与自然科学博士生的工作时间相差不多,甚至从极端时长来看,自然科学博士生占比例还更多。但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这些博士生的工作时长普遍超过了每天8小时,工作压力较常人更高。然而,顶尖经济学博士生对自己工作产出的满意度却较低,只有26%的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总是有用,20%的人相信他们的工作能对社会或社区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两个调查在教职工问卷中的结果分别是70%58%,而现有文献表明,普通美国人中,63%53%的人认同以上两个问题。

因此,我们似乎发现了一部分问题的关键,经济学博士项目似乎与普通职业和经济学教授的职位不同,很少有人能体验到满足感、有用性和意义。下图展示了问卷调查中,顶尖经济学博士生对项目的满意度,尽管经济学博士似乎与自然科学博士相比更不满意一些,但这种差别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

最后,关于对自己不满的原因,顶尖经济学博士似乎与自然科学博士有着较大的分歧。下图展示了两组之间的对比,如果给顶尖经济学博士重来一次的机会,似乎“时间规划”成为了大家最想要提升的地方,这也给后人提供了借鉴。

对策与总结

06

作者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了美国顶尖经济学博士生的精神健康状况,并且通过对教职工的问卷调查,在最后给出了导师和学院能提供帮助的地方。这些顶着光环的博士生们可能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中不好意思去向导师或学院去寻求帮助,因为后续的调查显示,只有36%的学生表示如果出现问题,他们有可能或非常可能寻求帮助,而只有25.2%出现了中度或重度抑郁症状的学生正在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

作者给所有院系管理者、导师和博士生提出了六条中肯的建议:第一,切实增强对博士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心理咨询的资源;第二,鼓励博士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提供广结好友和学术交流的平台;第三,改善现有的导师指导模式,加强导师给博士生的反馈和鼓励;第四,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博士生在研究课题中不会陷入死胡同;第五,应当鼓励博士生们研究他们认为有意义、对社会有贡献的话题,而不是一味追求成功;第六,学院应当与校园精神卫生部门合作,建立长效的理疗机制。

也许以上这些意见有的是老生常谈,有的实现起来充满阻力,但认识到科研中的精神健康重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还提到,似乎参与经济学博士项目容易导致精神健康问题,但还没有相关文献完成因果推断,这是留待后人思考的问题。如果真的存在因果关系,那可能我们就需要思考改革经济学学术道路的培养模式了。

推文作者:张鑫宇

电子邮箱:zhangxinyu5@ucass.edu.cn

本文献给一位在高中校刊《新敬业》中共事过的同学。如有错漏,欢迎您来信批评指正。

一篇关于大学生精神健康状况的AER:【香樟推文2722】少刷“朋友圈”,心态更阳光!——社交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https://mp.weixin.qq.com/s/tCi1AdqZTAkImJlqVdOsEw

 Abstract

We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of graduate students at eight top-ranked economics Ph.D.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clinically validated surveys. We find that 24.8 percent experience moderate or seve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more than two times the population average. Though our response rate was 45.1 percent and sample selection concerns exist, conservative lower bounds nonetheless suggest higher prevalence rates of such symptoms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Mental health issues are especially prevalent at the end of the Ph.D. program: 36.7 percent of students in years 6+ of their program experience moderate or seve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r anxiety, versus 21.2 percent of first-year students. Of economics students with these symptoms, 25.2 percent are in treatment, compared to 41.4 perc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other programs. A similar percentage of economics students (4050 percent) say they cannot honestly discuss mental health with advisers as say they cannot easily discuss nonacademic career options with them. Only 26 percent find their work to be useful always or most of the time, compared to 70 percent of economics faculty and 63 percent of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We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for student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on ways to improve gradua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JEL A23, I12, I18, I23)

转自:“香樟经济学术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