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推荐 |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2023/3/15 15:18:01 阅读:146 发布者:
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
——基于正规和非正规就业的实证研究
摘 要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2—2017年数据,利用Probit及Oprobit的内生性与扩展回归模型探究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使用互联网群体相比,使用互联网的农村劳动力群体非农就业概率提升12.1个百分点。就不同就业选择而言,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效果更为明显,非正规就业概率的增加比正规就业高0.4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互联网使用对高中及以下学历、年龄较大群体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对女性、高中以上学历群体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得更加突出。机制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增强信息匹配强度和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两种渠道的部分中介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正规和非正规就业。据此,为解决目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困境,建议大力促进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提升劳动力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以及并发展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
作者简介
何勤英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刘国庆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邹小园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当前我国经济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农村劳动力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2011—2021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规模虽逐年扩大,但增速却从 4.4%下降到 2.4%。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城乡就业市场,农民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现有文献对农村个体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聚焦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家庭特征、户籍制度与地理因素等方面。实际上,由于自身工作技能的匮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受到了很大限制。推动农民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城乡联动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互联网在农村地区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截至 2021 年 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 2.84 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 57.6%。互联网的出现与逐步普及成为我国农村的典型特征并且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拓展。事实上,互联网对非农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对青年群体及女性群体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借助网络平台,农村劳动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强化非农就业比较优势。此外,作为新经济业态的催化剂,互联网在创造出全新行业并拓展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就业选择更具多元化和丰富度。一方面,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功能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讯息并有效降低求职成本,提高了劳动力正规就业的概率。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增加了远程办公、网络兼职、自主创业等通勤时间少、工作时间灵活的就业机会,比如网络直播、外卖骑手等非正规就业岗位(在我国又称灵活就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遇。
以往,正规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待遇较好且稳定。一般而言,正规就业是指在比较正规的企事业单位,根据劳动法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且能够得到国家规定的各种劳动保障的工资式就业。非正规就业则是相对正规就业而言,其最初是指在非正规部门中的就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含义愈来愈宽泛。多数学者将那些劳动关系不规范、没有正式雇佣关系且得不到劳动保障的就业定义为非正规就业。不可忽视的是,由于非正规就业具有弹性大,进入门槛低等特点,在吸纳农村劳动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互联网的就业驱动功能被广泛认可,但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驱动作用中,农村劳动力对正规抑或非正规就业的选择并不清晰。
综上所述,以往大部分研究主要考察互联网应用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并为本文提供有益参考,但关于互联网使用与就业选择的研究尚待丰富,且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第一,现有研究多集中于互联网使用对劳动力就业参与的影响,但并未形成统一的结论;第二,关于互联网对就业选择的影响聚焦于雇佣方式的探讨,鲜有文献讨论互联网与正规、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关系,亦没有实证检验二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基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探究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着重挖掘农村劳动力在正规、非正规这两种就业形式上因互联网使用而导致的差异,并采用 Probit 及Oprobit 的内生性与扩展回归模型(Eprobit、Eoprobit)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结论与启示
运用 CGSS 在 2012—2017 年所调查的数据,系统考察互联网使用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重点分析农村劳动力在正规、非正规就业的不同表现。实证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村个体的非农就业概率提升 11.9 个百分点。相比于正规就业,使用互联网的个体从事非正规就业机率会更大一些,在进行稳健性分析后,结论依然保持不变。进一步探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选择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互联网使用对高中及以下学历、年龄较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对女性、高中以上学历群体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得更加突出。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可以通过增强信息匹配强度、提高个体自身人力资本水平两种渠道影响非农就业的两种形式。互联网本身所具备的信息优势对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人力资本渠道也表现出了积极的效应,但是本文未发现社会资本渠道对就业的影响。这表明具备信息优势、以互联使用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对个体非农就业决策存在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面临着互联网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因此,未来要释放互联网在农村劳动力中的就业效应,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全民化,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降低互联网使用成本,让农民共享互联网便利的信息优势。第二,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使网络成为农村劳动力学习提升的平台,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强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第三,建立专业的网上就业服务平台,针对农村劳动力中年龄较大、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特殊群体开展专项就业服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互联网的应用功能,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引导这些群体通过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第四,改善制度环境,完善非正规就业的保障制度,提高灵活就业模式的认可度。加大对互联网创业的支持,强化返乡创业园等配套建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同时,加强对互联网的信息监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信息中介优势,维护农村个体的合法权益。
来源期刊:《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转自:“CNKI社科学术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