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杨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023/3/15 10:21:45  阅读:141 发布者:

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以自己的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

这就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

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便以其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明晰等鲜明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发行上千万册,影响了数千万学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宣传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也表明了它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不过,自2004年第五版出版以来,国际和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该书应以哲学的方式反映这一新的时代,反映这一新的成果。

因此,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耕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再一次修订,并向读者呈上“第六版”。“第六版”力图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反思的智慧和批判的精神,从而撞击理论思维,拓展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这样,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今天我们推送本书节选内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本文曾发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3期。

书名: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六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作者:   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 主编 杨耕 修订、编著

ISBN:    978-7-300-30810-4

定价:   49.80      

出版日期:   2022-07-29

/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文|杨耕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21页。),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哲学教育。在西方,哲学课已成为面向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哲学教育。在中国,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幼学琼林》中的“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既是识字教育,又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用大量事实表明,17世纪之前,无论在科学技术上,还是在思维方式上,中国都走在世界前列。“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然而,17世纪以后,中国却落后于欧洲的发展,这一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后变得更为突出。李约瑟把这一现象称为“历史的倒转”。“历史的倒转”值得我们深思。要把这一“历史的倒转”再倒转过来,就必须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构成科学进展的推动的灵魂”,“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恩格斯指出,“对于现今的自然科学来说,辩证法恰好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实际上,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这种“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因此,我们应当学习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的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指人们用以把握、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人们通常所说的“收敛的思维方式”与“发散的思维方式”、“形象的思维方式”与“抽象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与“辩证的思维方式”等,都是指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辩证的思维方式“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现代科学表明,要精确地描绘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意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因此,恩格斯认为,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必然产生一个“复归”辩证思维的运动,即“回到辩证法”。

在恩格斯看来,这一“复归”辩证思维的运动可以有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而“自然地实现”;一条是借助“辩证的哲学”帮助而自觉地实现。20世纪科学以及哲学的发展证实了恩格斯这一观点的真理性、预见性,证实了上述由于科学的发展而“自然地实现”和借助“辩证的哲学”帮助而自觉地实现这两条道路同时在起作用。随着经典科学的非经典化,随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科学的产生,随着“相对性原则”“测不准原理”“互补性原理”等为科学思维所承认和运用,人类思维出现了向辩证思维新的“复归”运动,即“回到辩证法”。这再次表明,辩证法是“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因此,我们应有高度的自觉,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为了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学习、把握“辩证思维的主要形式”“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辩证逻辑”。列宁对辩证逻辑提出了基本要求:“辩证逻辑则要求我们更进一步。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犯错误和防止僵化。这是第一。第二,辩证逻辑要求从事物的发展、‘自己运动’(像黑格尔有时所说的)、变化中来考察事物……第三,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第四,辩证逻辑教导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既要尊重常识,又要超越常识。所谓常识,就是那种普通的、平常的,但又经常的甚至持久起作用的知识。常识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符合日常生活经验,又适用于日常生活经验,是人们的个体经验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经验,因而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是“极可尊敬的东西”。问题在于,常识“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但在“广阔的研究领域”“进行较精确的研究”时,我们就会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既是彼此对立的,又是彼此不可分离的,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使“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都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

人一生下来,就处在常识的包围中,是在常识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当常识逐渐占据人们的心灵,它就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东西,成为思考的支点。问题在于,熟知并非真知。“哲学的特点,就在于研究一般人平时所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间曾经运用并应用来帮助他生活的东西,恰好就是他所不真知的,如果他没有哲学的修养的话”。同时,“常识包括有它的时代的共同意见”,因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作为这个时代的“共同意见”“思维方式”,常识往往又“包含着这个时代的一切偏见”。因此,常识往往又成为人们思维的“盲区”。科学史和哲学史一再启示我们,科学和哲学就是对常识的不断冲击、突破和超越,人类思想的任何进步都是在突破和超越常识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常识是人们思考的支点,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在哲学思维的关系中,常识则成为哲学反思、批判的对象,换言之,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概括”,而是对常识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从而拥有常识,又不迷信常识;运用常识,而又随时准备超越常识。

2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关于人生的根本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然对自身存在的有关问题,如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价值、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以及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产生看法。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问题根源于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以及由此构成的特殊矛盾。人是源于自然的存在,然而,源于自然的人类又是超越自然、寻求自由的社会存在,这就构成了人的存在与自由的矛盾;人是现实的存在,然而,现实的人却不满足人的现实,总是想把现实变为人所希望和向往的现实,这就构成了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然而,人总是力图以某种追求去超越有限的生命,让人的生命显示其历史意义,这就构成了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自由与必然、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矛盾推动了人本身的发展,不断深化着人对自身的理解,从而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的人生观。

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和确立,是各种条件影响的结果。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等,都与人生观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个人的经济地位更为重要。但是,自发形成的人生观一般是零散的、模糊的和不稳定的。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从总体上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说明了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它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规范、引导,实际地塑造人们的行为方式乃至整个生活方式。因此,要确立自觉的、系统的人生观,就需要以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引导。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如果说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那么,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则是关于人的“生”的学问,是教人们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的。哲学总是关注“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求索天、地、人的人与自然关系之辩,探讨你、我、他的人与社会关系之辩,反思知、情、意的人与自我关系之辩,追寻真、善、美的人与生活关系之辩,凝结成作为世界观和人生观相统一的哲学范畴,从而构成了人生的“最高支撑点”。只有哲学才能真正“看透”人生,解答“人生之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的人不能脱离现实世界,人既然生活在自然中,就必然产生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产生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人生观的核心是解决“自我”的问题。可是,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必然渗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不同理解。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周文雍和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的爱情故事如此激动人心,并不是因为爱情是两个自然人之间的私情,而是其中的社会内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绝句表明,人的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死的意义却属于历史规律。英雄与小丑、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就在于:你是如何把握和处理人与历史规律的关系的。凡是顺历史规律而动、推动社会发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是逆历史规律而动、阻碍社会发展者,是小丑,遗臭万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去把握人本身的,并明确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就是说,对人生问题的理解有赖于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对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就是世界观。因此,人生观与世界观密切相关。

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考古学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这个问题,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这个问题,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既要“为学”,又要“为道”。“为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物理学的能够成为物理学家,学经济学的能够成为经济学家,等等。可是,单纯的“为学”又有局限性,因为它能够把人培养成专业人才,但又往往把人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所以,我们还要“为道”,即学哲学。学哲学能使我们具有独到的眼界,正是这种独到眼界使我们能够从对立中看到统一,从肯定中看到否定,从偶然中看到必然,从有限中看到无限……善于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真理与价值、自由与必然等多重关系中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密切相关。价值观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对事物和人生的评价。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不仅包含对世界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和评价,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如前所述,哲学对事物的认识不是止于对其规律的认识,而是进入对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明确事物对人的生存、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探索,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的思想和行为提供根本的标准或尺度,也就是为人的活动提供“最高支撑点”。如何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怎样评价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激发人们进行哲学思考的深层理论问题。这一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

世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人以自己的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这就是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当人以改变世界的方式来维持和发展自身的存在之后,价值就贯穿于人类的全部活动之中,作为目的性要求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并使人与世界具有了价值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孤立地从认知关系去理解和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相反,它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关系本身就蕴涵着人对世界的价值关系。

价值观既是如何看待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与方法,更是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与方法。价值观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根本标准或尺度的哲学反思。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意义的活动,然而,究竟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怎样做是有意义的,怎样做是无意义的,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根据是什么,评价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在社会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进步与代价等诸种矛盾中,如何确立评价的标准和选择的根据等,都属于价值观范畴,同时,也是人生观问题。

这表明,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中去理解人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3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任务”“主要任务”“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绝对的、必需的实际前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确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确认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确认以对“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为基础,实现“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同样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的关系,而共产主义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所以,马克思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向的社会发展的目标,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894年,意大利社会党人卡内帕请恩格斯找一段话作为《新纪元》的题词,以表征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为此,恩格斯从《共产党宣言》找出这样一段话,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并认为除了这段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并蕴涵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只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深刻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甚至脱离政治,但政治需要哲学。脱离了哲学,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理念、逻辑力量和精神支柱,因而缺乏说服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拥护。同时,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特定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蕴涵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法国启蒙哲学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德国古典哲学为德国资产阶级摇旗呐喊,即使是高深莫测、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纯粹哲学”的解构主义也不例外。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就是,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是同“政治批判”结合在一起的,并认为哲学和政治的“联盟是现代哲学能够借以成为真理的唯一联盟”。从根本上说,哲学就是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反映现实的社会运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它总是具有这种或那种政治效应;更重要的是,哲学与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它的政治效应实现的,所以,哲学变革总是政治变革、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使我们既具有深沉的哲学智慧,又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从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古代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近代以来,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然而,无论是农民战争,还是洋务运动,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也不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正是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走俄国人的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是二者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凝聚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基于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走自己的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并正在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是二者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而且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因此,我们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把握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深刻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才能深刻理解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从而真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启示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也不可能提供有关当代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教条式地预料未来”,并认为不同时代需要研究不同时代的现实生活和现实活动过程。“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毛泽东极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功能,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地比喻为望远镜和显微镜。习近平深悟毛泽东这一形象比喻的深刻内涵,并从“政治责任”的高度强调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此作为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就犹如有了望远镜,可以看得更远,高瞻远瞩;犹如有了显微镜,可以看得更细,见微知著,从而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

一、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

三、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

一、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

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

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

第二章物质与世界 /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二、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

三、自然物质与社会物质 /

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 /

二、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 /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 /

一、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社会基础 /

二、意识: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

第三章实践与世界 /

第一节实践的本质与结构 /

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

三、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

第二节实践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

一、实践的主体及其结构 /

二、实践的客体及其形式 /

三、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中介 /

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

一、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

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

三、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

第四章社会的本质与结构 /

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与整体性 /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

二、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

三、社会结构: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

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

一、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的标志 /

二、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

三、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

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与观念结构 /

一、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

二、观念结构及其要素 /

三、观念结构的作用与相对独立性 /

第五章人的本质与价值 /

第一节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 /

一、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

二、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

三、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

第二节人的属性与本质 /

一、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二、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 /

三、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 /

第三节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

一、人的社会价值 /

二、人的个人价值 /

三、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

第六章联系与发展 /

第一节联系的普遍性 /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

二、普遍联系中的系统联系 /

三、普遍联系中的“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

第二节发展的过程性 /

一、发展:事物运动、变化的上升性 /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 /

三、发展的决定性 /

第三节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核心 /

一、规律及其实现:从可能到现实 /

二、规律的类型:自然规律、历史规律和思维规律 /

三、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

第七章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一节量变质变规律 /

一、质、量、度 /

二、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

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 /

一、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 /

一、肯定与否定 /

二、否定之否定 /

三、否定性的辩证法 /

第八章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的创造者 /

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

三、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

第二节历史的创造者 /

一、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

二、人民群众:历史的创造者 /

三、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

第三节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 /

一、社会形态: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

统一体 /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

第九章认识与实践 /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 /

一、实践: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

二、认识的种系发生 /

三、认识的个体发生 /

第二节认识的本质 /

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

二、认识的社会性 /

三、反映客观世界与创造客观世界 /

第三节认识的结构 /

一、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同构性 /

二、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

三、认识结构的演化及其特点 /

第十章认识过程与思维方法 /

第一节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基本形式 /

一、认识:感性直观与理性思维的统一 /

二、认识的感性形式及其社会性 /

三、认识的理性形式及其特征 /

第二节认识的过程及其规律 /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二、从抽象规定到理性具体 /

三、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第三节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

一、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 /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与层次 /

三、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

第一节真理 /

一、真理: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

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第二节价值 /

一、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 /

二、价值的客观前提与主体性特征 /

三、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

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及其基础 /

三、真理、价值、自由 /

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

第一节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

一、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

二、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

三、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

第二节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

一、社会进步中的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

三、时间:人的生命尺度和发展空间 /

第三节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

二、人的异化及其扬弃:从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 /

三、共产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 /

阅读文献 /

转自:“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