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学部制改革,怎样才能达到初衷
2023/3/15 8:37:44 阅读:128 发布者:
学部制改革,应避免什么
“学部制改革进行到何种程度植根于本校发展实际、内部治理的格局、利益相关者的共识程度,因此不可能一哄而起,改革必然是不同步的。”张端鸿表示。
打破学科分类过细、分布过散的组织结构,以学科群和学科门类为依据实质性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一轮大学学部制改革的方向。“而抓住权力分配、资源配置、人力资源调动的关键制度创新,系统性调整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是激发学部自下而上发挥基层智慧的关键。”李芳告诉记者,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学部制改革必须以知识、专业技能、学术为取向,不能将相近学科强行组合在一起或凭空拼凑交叉学科。
与此同时,也要避免学部形同虚设,出现形式上整合了、实际上各自为政的情况。黄忠敬认为,这需要改革评价方式,由以前的注重个人绩效评价,转向注重团队协作评价;从数量式评价,转向注重原创性和贡献的评价;由注重科研式的评价,转向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评价。
也有教师认为,同一学部的教师学科边界意识仍较强,参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内驱力并不强,究其根源,评价机制的束缚是主要因素。
“学部要通过学科发展共同体机制优化学术资源配置,促进学术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在李芳看来,学部应从内部发力,打破院系界限,改变学术资源封闭在单一院系的状态,促进学术资源在学部层面流动,并且争取学校层面的学术资源向交叉学科聚拢。
在学术资源整合机制上应倡导由集中走向共享。李芳表示,应鼓励教师依据共同的学术兴趣、学科需求结成学术发展共同体,建立学术发展共同体的常态化运转机制,构建共同的愿景与目标,并以协同攻关、跨学科研究为抓手,将专业权威的学术资源在共同体中共享,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分享,激活交叉平台、跨学科组织的学术活动。
“由学院到学部,名称的变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科研能否取得成功,能否获得突破性成果,能否做出原创性的创新;是否有自由探索的氛围,有评价体系、福利待遇的支撑与保障。如果形成了这样的良性氛围,那么,科研人员就会专注于科技创新,教师就会专注于立德树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潘士远说。
作者:靳晓燕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高教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