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认识、经济前景与战略任务

2023/3/14 13:37:52  阅读:116 发布者:

作者: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课题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摘自《经济研究》20228期,张天悦摘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2P5P6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和发展过程。从历史现象看,现代化被广义地看作是一场由西方社会发端,后传递至全球范围,涉及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思维等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从发展过程看,现代化被看作是国家通过工业化进程而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前沿的过程,尤其是特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经济落后国家通过科技和产业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过程。世界并不存在一个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首先是由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定是符合其基本国情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自身特色的质的特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性质、中国国情的要求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这四方面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了对现代化理论兼容并蓄与创新超越的结合、规律性与多样化统一,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人民中心论”的现代化指导思想,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颠覆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围绕着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理论中关于工业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普遍性规律,但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的老路,成功颠覆了以西方社会经济制度为模本的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本国国情论”的现代化战略路径,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创新现代化动力机制和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从现代化动力机制上看,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现代化战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国情变化和发展阶段提出具体的现代化目标和战略,并将之以“五年发展规划”形式贯彻实施。中国式现代化向发展中国家证实:一个发展中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所具备的发展条件,后发国家也可以实现跳跃性发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文明协调论”的现代化目标导向,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超越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单维文明进步逻辑,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中华与世界的文明冲突逻辑,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化是一个文明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过程。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过程基本是一个串联式的文明进步逻辑。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个压缩式的并联式的文明发展转型逻辑。各类文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一种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现代化还是一个文明扩张和文明交融的过程。西方文明扩张过程中遵循了“文明—野蛮”二元对立的“文明冲突论”来书写文明逻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和创立了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新形态,其形成本身就是文明的平等尊重、交流互鉴、多元协调、开放包容、和合发展的结果。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了“和平发展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既打破了发展中国家依附发展理论的“咒语”,又证实了“国强必霸论”“修斯底德陷阱”的谬误,为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以其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态度,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积极力量。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始终积极承担责任,为世界经济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借鉴国际经验和发展规律,对中国202220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进行预测分析,既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进程,又具有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现实意义。一是人口增长率。在基准情况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5年左右达到峰值,此后人口即陷入“负增长”。到2030年,总人口保持在14亿。到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降至约12.5亿。未来30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将占到26%左右。二是GDP增速、人均GDPGDP总量。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到2050年经济增速会降低到每年3%以下,而人均GDP达到48705美元。从经济规模看,到2035GDP总量将达到约36.29万亿美元的规模;到2050年将达到约62.65万亿美元的规模。在2030年前后,不考虑汇率变动因素,我国GDP总量可能超过美国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到2035年左右,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将超越第二产业。中国未来产业结构整体表现为第二产业占比的缓慢下降和第三产业占比的缓慢上升,第一产业的占比也是不断下降,但到2050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仍在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25%以上。这种产业结构演变趋势更符合中国的现实。四是需求结构。消费占比2025年达到68.51%,2035年达到72.68%,2050年达到79.01%。相应的投资占比则逐步下降。整体来看,预测中国需求结构将向着高收入国家靠拢,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GDP达到1万美元后面临着经济增速变慢、投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储蓄率过高、人口增长率下降、老龄化问题加重等问题。这是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警惕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中国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实现现代化的强烈发展意愿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速变缓、人口增长率下降、“未富先老”的老龄化加重等全局性问题的挑战。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情况下,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风险和挑战,做到未雨绸缪。

当前中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安全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协调高效、循环畅通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国家和平发展,切实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如期实现。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