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什么
1、定义
埃文·威廉姆斯 2006 年提出, 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它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 web2.0 表现,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它最大的特点是集成化和开放化,可以通过手机、 msn、 qq 等途径向微博发布消息;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微”,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像 twitter 这样的微博平台,每次只能发送 140 个字符。用户可以通过 web 页、手机、 IM、客户端等发送方式,以 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如美国的 Twitter,中国早期饭否、叽歪。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人民网等均已推出微博功能。微博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是一种“融媒体”。
2、微博的传播结构
微博是一种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联接,其结构特点是“个人中心+内容关联”。
①每一一个微博账号就是一个个人中心 ,微博中的个人中心都主要是基于内容的。微博用户之间的关系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即使有些人只是观看他人而不进行转发或评论,但之所以他能保持对他人微博的关注,也主要是为了通过内容获得对信息的满足或心理满足。
②微博的结构意味着,社会关联网络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个人对外发布信息的传播广度,以及他们获得外部信息的广度。每条连接的链条,都是一个 传播的通道,连接的链条数越多,理论上信息传播的通道也就越广。
有一些用户可以借助其既有的社会地位或影响力在微博中很快赢得众多的连接,从而转变成话语权力中心。普通用户的话语权力难以实现实质的突破。但是,由于整个微博结构的连通性,某些特殊时候,普通用户也可以借助意见领袖,来实现大规模的传播。
3、发展历程:
2006 年,当时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艾文.威廉姆斯的新兴公司 obvious 第一次推出了 twitter 服务;2007 年校内网创始人王兴仿造 twitter 创立国内第一个微型博客饭否网;叽歪网、嘀咕网、做啥网、滔滔网;2008 年围脖关停;新浪围脖的兴起
(二)特点
内容碎片化(碎片时间贡献的碎片化信息),个体化、私语化叙事特征,多媒体化。
既有个人碎片化陈述,也有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互渗透。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微博客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手机又促使了这种“无聊”信息的增长,从而使互联网的信息再次泛滥。而网站是鼓励这种唠叨的,其结果是会进一步使得无意义信息增多,从而导致信息的泛滥。片化的内容特征,使得微博的优势主要是对突发事件的快速报道,而不适合深入报道。
传播的移动化,微型化
与博客相比,微博的发布方式趋于多样化、简单化。由于其具有手机发送文本的功能,用户不必坐在电脑桌前,便能实现与网络的联通。
传播方式:即时性,互动性(实时交互)
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传受双方都拥有全权处理信息的控制能力,使传受双方处于同等地位。
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既有“点对点”又有“点对面”。
微博客打破了大众用博客、 Email、 IM 等的交流机制,博客、 Email 不利于及时沟通交流,是一种延时的交流;而 iM 则显得太近,若接到别人的消息需立刻回复。介于 Email 和 IM 之间的微博客更好满足了用户在人际关系中微妙的需求。类似于 twitter 的微博客平台不同于论坛之处在于用户所关注更多的不是某个话题,而是某些用户的状态。“ Twitter 网站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在于一种交流感。”也正是由于这种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微博客机制,使得用户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群体传播在这里得到凸显,而大众传播在这里被弱化。同时这也是微博客难以进行大众议程设置的原因之一。
传播主体去中心化。
传受一体化。低门槛,草根性、自媒体更加突出
更低门槛的网络参与,话语权进一步下放: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