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得以快速发展。到2021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总量已达1440余家,其中37家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的排头兵、领头雁,发挥着“关键少数”的示范引领作用。梳理和总结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历程、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对于在新征程上高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内涵式发展,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高校作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相应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其所属的二级学科得到不同程度的成长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论文的刊发量持续走高,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持续增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撑思政课的功用也日益得到彰显。接下来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后备人才培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学理性等方面不断加强,通过建设一批能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的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以点带面地推动全局协同共进。
2015年7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从“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的角度出发,谋划落实“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任务,提出要“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同年9月,有关部门正式提出“建设一批有示范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目标,并细化为具体行动指南。经过审慎评选和综合考量,中宣部分三批先后评选出37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中,第一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有9家,第二批12家,第三批16家,逐渐形成梯次结构合理、发展动能强劲、引领效应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格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从加强学科建设、提升教学实效、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研究宣传、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6个维度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和要求,并关涉如何改进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方式与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政策支撑机制的补强和完善。同时,该意见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思路:一是提升质量,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优做强,发挥排头兵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加大帮扶力度,辐射带动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协同发展;三是加强考核评价,健全动态进出机制;四是推动形成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后,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坚强阵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示范辐射高地,着力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立起了标杆。
一是领衔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在2017年宣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及A的11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均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首轮“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多家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凝练专业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学科支撑。
二是为各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作出示范。三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在中宣部指导下研制形成学院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方案,在明确学科使命、凝练学科方向、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题体系、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了先期探索。在实践中,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围绕“两个大局”,锚定党和国家战略亟需,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入研究,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术特色和学科优势。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性、整体性、创新性、可持续性,提升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培养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是带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同向共进。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学科联动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201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率先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围绕党史党建领域的重大历史问题、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出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丛书”等一系列标志性研究成果。
四是积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在教材体系建设方面,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育教学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遴选参加思政课教材的编写修订与审议审阅工作,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普遍先行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先期积累了多方面的教学经验,为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此门课程进行了前期探索和必要准备。
五是提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水平。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的学科使命,以有组织的科研促推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据统计,在教育部2020年公布的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项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类获得一等奖11项、二等奖54项、三等奖21项,获奖单位仍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居多。
六是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方面作出贡献。为拓宽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视野,同时为全球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搭建平台,推进中国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交流,北京大学主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武汉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品牌。
七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走在前列。长期以来,国内除少数高校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湘潭大学等)、科学社会主义(山东大学等)本科专业外,只有作为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缺乏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本科专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录取的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2018年,经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全国先行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同年4月,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增加专门用于相关高校,尤其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教学。
八是在社会服务方面成效显著。近年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设立41个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并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推动建设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打造和推广思政课“金课”,充分发挥思政课优质师资与课堂的辐射效应。同时,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并适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建议。此外,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建成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为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建构完善和国际传播作出贡献。
九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体制机制建设方面作出探索。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育人成效为核心标准,持续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形成专业思政课教师选聘、引进、晋升的绿色通道制度。同时,部分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建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机制,以促进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循序渐进及跨学段统筹,并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设研学基地和社会实践及教育平台。此外,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推动建立学术支持体系,举办多个学术论坛,创办一批学术期刊,树立了良好口碑。
(来源:中社学人公众号)
转自:“马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