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2023/3/13 16:49:29  阅读:104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P31P32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道德与文明》20225期,李潇潇摘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形态的文明,有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作为其坚实的支撑。这个新道路、新形态有着自身的价值追求和伦理向度,有着鲜明的道义特色,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情怀,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形成了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基质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情怀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当代中国的切实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强调环境的改变、人的实践与自我改变的一致,强调人的成长和本质的确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

建立在真理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的道义性,有着深深关注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人道情怀。在“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马克思从社会物质运动的规律中确定了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他坚信“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种更高级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应有的形态,“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的发展的真正的社会形式,由此真正的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以往的社会形式还只是人类的史前史。马克思主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鲜明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具体的、历史的观念,以人民为本不是说教,尊重人民的权利和主体地位也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马克思不是抽象地谈论人,而是在历史的生产方式中、在感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去看待人,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民主、自由、权利的虚伪性。他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立场。在道义性上,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这个阶级认识到,只有整个人类获得解放,无产阶级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深深道义情怀把规律的发现、客观描述与人类的理想、价值判断完美结合在一起,使道义有了科学的基础。共产主义现在已经不再意味着凭空设想一种尽可能完善的社会理想,而是意味着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保证科学性与道义性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鲜明而深刻的实践性。马克思、恩格斯绝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他们已经深入政治运动中。

马克思政治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是统一起来的。社会的公共权力成为社会本身的生命力,社会公共权力与社会本身融为一体,也决定了社会革命是一个长期的深刻变革的过程,远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在当代中国,由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的伟大的、深刻的社会革命,必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价值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主体,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为了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只需要提供条件、创设制度保障,还需要激活每个行动主体——人的自觉性、主观能动性。价值教育、道德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目标是造就人,这就需要培育人的主体精神、历史主动精神,需要构筑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不只体现在制度层面,还体现在非常重要的精神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道德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同“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起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时代新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有自信、尊道德、讲奉献、重实干、求进取等方面,有新风貌、新姿态、新作为,对于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坚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全面发展的人是有理想信念的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的实现看作一个历史的过程,认为人的发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是商业状况、交往状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要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今天人们有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针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要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使他们形成唯物史观,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这种大历史观的维度,学习、体会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体会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本质特征,体会全面发展的人应有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品格操守,历练出时代新人应有的责任,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信仰信念引领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观有理想信念作支撑,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基,就有了强大的引领力、解释力、感召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一大新创造,它用事实证明了人类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多种可能性。对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现代性的思考和讨论,在社会学、哲学、文化学领域的研究文献已经汗牛充栋。逐渐得到共识的是,西方的理性化过程与现代化过程重叠,但这个并不是现代化的唯一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走出了另一条不同的路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之处在于,有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作为根基,以人民至上、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与西方现代化的伦理基础大异其趣。

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通向人性完善和诗意栖居的科学道路。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其继承者和当代的主导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赓续传统、吸收外来的情境下,续写新时代伦理学,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的价值阐释,正是伦理学者的重要使命。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