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识观看未来教育
2023/3/13 16:46:33 阅读:100 发布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期P142—P143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摘自《教育研究》2022年9期,张玲摘
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来源、范围、价值等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知识的形成或者知识生产是知识观的重要内容。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识观源于其对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速了知识的传播速率与生产效率,使得人类知识从早期强调实践感知的经验形态、实验验证的原理形态,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技术支撑的交叠形态,知识生产方式得到极大改变。同时,技术创造了社会空间、物理空间之外的信息空间,其主要成因是客观世界的量化与数据化。人类由此可以运用数据科学揭示人类社会、行为与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人工智能改变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原因。知识哲学也从关注知识的含义、知识的类型、知识的意义到关注知识的生产方式等。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识观以数据为知识起点,通过计算的方式将认识对象数据化,利用数据科学方法将“数据转化为知识”,衍生出“科学始于数据”的知识生产与科学发现新方式。知识不再只是人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成果,还包括人工智能的“认识”(数据分析)结果以及人借助智能技术从数据中获取的认知成果,这改变了人的认识发生过程和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人工智能突破人类知识生产局限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工智能向知识生产主体性靠近,以自身知识生产逻辑弥补人类不足。通过与人类的协同,在知识生产活动中涌现出“自动化智能助手”“机器科学家”“人机共同体”等人工智能重塑的知识生产主体。
人工智能重塑了知识观,改变了知识生产流程,也引起了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第一,教育的“生存”问题:教育如何应对技术带来的社会转变。教育的“生存”问题是巨大的社会变化所引起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已经在各个领域铺展开来,一些职业出现替代性危机,新的职业正在推出。人类在知识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正在被逐渐削弱,社会的人才需求出现重大转变。面对如此转变,必须及时、有效作出回应。
在人工智能突破人类的知识生产局限、重塑知识生产主体以及实现知识生产科学飞跃的背景下,未来的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到人类区别于智能机器的关键能力,转向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帮助学生拥有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知识和能力,或许这才是未来教育的核心。人们也深刻意识到,在知识传授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对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极具重要性。故而,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等一系列教育理念被提出和广泛推行。未来教育将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践行“知能合一”,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的本质回归。
智能技术对知识生产流程的介入,加速了群智云集的分布式知识创造进程,拉陡了知识增长斜率,使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呈指数级增长。知识学习不再是教育最主要的追求,培养学生面对未来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才是关键。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超越技术对人的改造,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人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这也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彰显更多人文主义,使教育的灵魂工程得以开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推崇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教育方式,是教育面对社会转变最有力的回应。同时,素质教育、课程思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等都被纳入国家教育文件。在教育实践中,开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艺术等指向核心素养的模块,以项目式、综合实践式的方式来培养技能与素养,如跨学科课程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简称STEM)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ematics,简称STEAM)、21世纪核心素养从4C到5C就是融合了艺术、文化等要素。这些都指向了人类区别于机器的独特智能,说明未来教育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中需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化人类的独有属性,捍卫人类在未来社会领域的主导地位。
第二,教育的“发展”问题:教育如何利用技术优势深化改革。教育的“发展”问题应关注如何将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
未来教育在技术的增能作用下,需要重构教学主体观念,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借助机器的智能来增强人的智能或为人分担劳动。教师需要学会与机器协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学生需要学会人机协同促进自我提升与成长。
在人工智能重塑知识生产主体的情况下,自动化智能助手也在教育中得以应用,能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目前,人工智能整合了教育大数据、机器学习、学习分析、自适应、情感计算、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学习环境创设、学习数据分析以及学习资源匹配等应用上凸显赋能优势。在学习环境创设上,人工智能融合虚拟/增强现实、全息投影以及人机交互等技术,能够为学习者创设随时随地随需可学的沉浸式、个性化学习环境,为搭建灵活、智能、个性的学习时空提供了可能。在学习数据分析上,人工智能结合多模态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情感计算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表情、眼动、姿势等多维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为每一个学习者刻画学习画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路径规划,让学习者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在学习资源匹配上,人工智能采用自适应、机器学习等技术实时诊断与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动态,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与表现差异,为每一个学习者自适应推荐符合其学习发展的学习内容。这些个性化教育的可能途径,在实践中正在进行广泛的探索,人工智能在未来教育深化改革中,定会继续为教育赋能,促进“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跨越。
教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单变量问题,而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复杂系统问题。因此,需要以生态观的视角看待教育,才能够全面地分析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复杂关系,才能够系统地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目前,教育主体、教育形态、教育体制、教育服务及教育治理等都在不同程度接受着人工智能重塑作用。教育生态系统正在技术的作用下打破以往的封闭性,以一种颠覆性创新的态势,拓展系统内各要素的内涵,改善和延展系统内部关系,重塑教育系统功能与形态。而且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数智融合)推动教育的智能化演进,将构建出智能、互联、协调、融通、可视的智能教育新生态。未来的教育势必会不断提升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在教、学、管理与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智能技术与思维,全面考察人、实践、价值、技术等要素在特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推动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良性互动,高效对接未来人力资本供给需求,承担起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和强国战略目标提前布局人力资源的责任与使命。因此,人工智能参与知识生产将引起人类的警觉而重新思考教育。教育在智能创新、万物互联的技术重塑作用下势必会以新的姿态走向未来,融合生命、技术与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回归宏观层面,综合人工智能对教育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把握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预计未来的教育将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为导向。未来教育将转向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阶能力培养,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强化情感、道德等人文素养。第二,形成注重个性发展的学习形态。人工智能创设的智能学习环境、提供的智能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服务,将助推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广泛实践,并在与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的融合之下,助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落成。第三,学习依托于人工智能赋能的新教育生态。人工智能改造了人类社会生活与生产方式,重塑了社会生态系统,也正改变着教育的系统构成、系统要素、系统关系及系统功能。教育是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人工智能必将重塑教育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对接方式,完成高质量人才输送。
转自:“中国学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