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史!西部“双一流”,Nature发文
2023/3/13 15:43:11 阅读:145 发布者:
3月9日,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了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兰天副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与云南大学张喜光教授、杨杰研究员合作完成的题为“Protomelission 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先前被认为是寒武纪苔藓虫的化石其实为早期石莼目的藻类。
这是贵州大学历史上在自然杂志首篇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论文。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75-5
在《生命起源与演化》重大基础研究领域,无数后生动物化石在地层中突然出现的“寒武纪大爆发”,历来是最引人入胜的重大地质事件之一。尽管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在认知先驱生物群的真实面貌、辐射分异,以及与古环境的协同演变取得了种种突破,该领域仍存在不少未解之谜与研究空白。
新在线的Nature论文基于分析寒武纪早期小石坝特异埋藏化石库的一类底栖固着生长,具生物矿化构造的化石。研究发现其与先前报道的寒武纪磷酸盐化微体似苔藓虫标本的微观构造十分类似,故而将小石坝标本识别为和前者是同一低阶分类单元生物,在小石坝的标本上发现先前认为的“虫室”伸出叶状缘突(flange),这和苔藓虫的触手结构迥异,反而属于石莼目藻类性状,小石坝海藻的藻体被一薄而韧的表层覆盖,一旦破损,其残留部分与前述“苔藓虫”残破的“孔口”相似;藻体内视显示:所有藻体模块均为规则排列的亚菱形并具微小孔穴,这些相互可比的性状特征表明产自陕南与澳大利亚的“潜在干群苔藓虫”应是早期石莼目绿藻,所以寻找确凿的寒武纪苔藓动物化石还有待发现新的化石证据。
兰天博士,毕业于云南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任职贵州大学,现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曾入选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第三完成人)、2019年度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近年来,贵州大学以科技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强化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道路上加速腾飞。
深耕绿色农药研发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贵州高校迄今唯一的学科类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和粮食安全及农业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贡献着科技力量。截至目前,实验室获授权发明专利170余件,专利转让经费达6000余万元。
回顾贵州大学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从1990年始创绿色农药创制研究团队,到2022年获批成立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带领下,技术团队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在贵州实现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等多个贵州科教指标零的突破,为国家农药行业科技进步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耕公共大数据治理
今年2月,依托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公共大数据创新引智基地”获批立项,这是贵州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国家级学科创新平台的又一重大突破。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作为我国大数据领域首个也是当前唯一的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短短几年,就迎来了科研成果的井喷。目前,已建成了一流的公共大数据算力中心,具有分布式存储能力12PB,人工智能算力达120Petaflops(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算力中心平均作业任务提交数约300-400个/天;目前正在支撑50多项国家级项目开展研究。与国家天文台共建天文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FAST科学研究与数据处理中心建设。将微波测距、惯导和卫星定位相融合,融合测量精度达5毫米,提高了FAST望远镜观测灵敏度。
文章仅作为高等教育资讯分享
转自:“小木虫”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