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美国顶尖大学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基于哈佛大学的个案研究

2023/3/13 13:40:10  阅读:184 发布者:

哈佛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美国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哈佛大学的身影。哈佛大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 广泛的影响力在培养出不同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极大提升了哈佛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本研究试图以哈佛大学为个案,探究美国顶尖大学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一起来看看!

作者:段世飞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23年第2

摘要

哈佛大学在成为全球性大学的过程中培养了大批国际化人才。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经历了办学英国化、回应工业化、适应战略化、顺应全球化四个发展阶段。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 培养的特点体现于:鲜明凸显的国际化培养理念;以专业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式;师生丰富的国 际经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校园氛围的国际化;具有分工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 养支持机构。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将“全球理念”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愿 景和使命中;将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将层次分明的组织部门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 的保障;将全面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贯穿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 经验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借鉴价值,应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 才培养的全球使命;促进我国一流大学“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的统一;促进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关键词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国际化;美国顶尖大学;美国高等教育

大学可以看作为人类最永久的机构之一,它 的存在要比其他政治机构、法律机构、工业机构更加持久。哈佛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美国三百 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随处都可以见到哈佛大学的 身影。哈佛大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 广泛的影响力在培养出不同学科领域拔尖人才的 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国际化人才,极大提升了哈 佛大学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哈佛大学在国 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中,推进知识生产前进的步 伐,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通过“让哈佛走向世 界 ,让 世 界 走 向 哈 佛 ”(Bringing Harvard to the Worldand Bring the World to Harvard)的理念实现 哈佛大学所提出的“同一个哈佛,同一个世界” (One HarvardOne World)的宏伟目标。[1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历程

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历史悠久,最早 可追溯至美国作为殖民地时期。一定程度上来 说,哈佛大学在成立之初便具有了国际性,这也为 它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自建校以 来,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经历了四个主要 阶段。

(一)办学英国化:培养宗教化的国际化人才

1636 年到 19 世纪中期,哈佛大学总体上 承袭英国剑桥大学办学的传统,其国际化人才培 养的方式是通过个人到英国留学,学习英国的高 等教育模式。哈佛大学基本沿袭欧洲古典高等教 育办学传统,为宗教培养神职人员是此时哈佛大 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宗旨。这时期哈 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因素发挥 了主导作用,哈佛大学与英国的高等教育国际交 流主要依靠个人来实现,哈佛大学的学生到英国 留学或游学更多是自发的,不是国家和社会组织 的要求,也不肩负使命。正是一大批留学生和教 师通过到英国交流学习,将英国先进的高等教育 经验带回美国,这才使哈佛大学从成立之初便具 备了“国际性”特质,被打上了“国际性”的烙印。另外,这一时期的哈佛大学并没有明确提出“国际 化”培养的目标或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受到通信 与交通的阻碍,更多是单向性和地区性的,规模相 对较小,仍处于萌芽状态,未能实现普遍意义上的 国际化人才培养。

(二)回应工业化:培养本土化的国际化人才

进入 19 世纪中期以后,特别是在美国南北战 争结束以后,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打破 了长期以来美国大学与社会相互隔离的状态,为 国家利益服务成为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 方向的转折点。时任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 特(Charles Eliot)为应对美国对工业化的迫切需 求,对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本土 化”改革。这时期哈佛大学的学生、学者和教师转 向到德国留学,学习德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特别是 柏林大学的办学经验。这种学习不再是对以往办 学模式的简单移植,而是对德国高等教育经验的 选择性借鉴和创造性超越。在此基础上哈佛大学 对德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其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转变成培养为国家政治稳定和 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服务美国日益 膨胀的称霸野心,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理 念日益走向成熟,渐趋被赋予了政治色彩。

(三)适应战略化:培养国家化的国际化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和苏联展开 全面战略对抗,如何适应美国在冷战战略竞争中 的需要,成为这时期哈佛大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内森·玛什·普西(Natha Marsh Pusey)在 19531971 年间进行了以适应美国战略 竞争需要为导向的大学改革,其中就包括国际化 人才培养改革。普西校长指出:“哈佛希望为国家 和世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这些人可以通过自 己的信仰和行动促进世界的生活品质不断提 升。”[2]根据普西校长的陈述可以看出,哈佛大学国 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即国际化人才培养 是为了适应冷战背景下美国的战略需求,帮助美 国稳住世界霸主地位,其目标是培养影响美国、更 能影响世界的国际化人才。

(四)顺应全球化:培养面向全球的国际化

人才 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苏冷战结束,国际形势 发生了巨大变化,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 标转变为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 才。“哈佛大学在最近几十年的世俗化过程中,也 许最突出的特点是:哈佛大学成为一所国际化大 学的程度。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Neil Rudenstine)认为,哈佛在‘日益国际化的、竞争激 烈的、要求苛刻的新世界中’,创造着一个‘思想的 王国’。在最初的几十年里,获得全球领导地位成 为了哈佛大学的目标,它与获得国内领导地位一 样充满诱惑。”[3]尼尔·陆登庭采取一系列举措,如 跨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设立国际研究中心、面向 全球招聘一流教授,推进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 培养。进入 21 世纪,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成为面向全球的国 际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为美国称霸 世界培养“改变世界的领袖”,哈佛大学国际化人 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世界,影响全球, 实现“哈佛不仅是美国的哈佛,更是世界的哈佛” 的雄心壮志。[4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国际化培养理念鲜明凸显

作为一所国家的大学,哈佛大学旨在培养和 造就国家和民族的精英。20 世纪以来,为适应国 家走向世界的政治利益,哈佛大学从“全球的视 角”出发,培养为复杂多变的全球化世界做好准备 的国际化人才。

1.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哈佛大学的每所学院都将全球视野整合到其 课程教学和研究之中。哈佛大学前任校长德鲁· 福斯特(Drew Faust)认为:“我们将加强哈佛的全 球影响力,并将全球视角融入哈佛的研究和教学 之中。”[5]如哈佛学院为本科生提供了覆盖众多学 科的广泛教育,并为本科生提供机会进行全球视 角下的研究。在哈佛大学校园内,有 50 多个国际 研究中心和研究计划,涉及多个领域和区域。哈 佛大学还提供至少 80 多种教学语言的课程,包括 使用人数较少的古拉语等语种。《哈佛大学全球参 与概述:同一个哈佛,同一个世界》报告指出:“哈 佛大学的许多学术部门都有固有的国际使命,例 如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全球卫生与人口研 究、文理学院的东亚语言与文明研究。”[6]哈佛大学 的全球视野一定程度体现出哈佛大学在学术知 识、研究和领导力等方面对世界各地的影响。通 过将全球视野与学校的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校 园氛围等融合,目的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 化人才,实现哈佛大学所提出的“哈佛中的世界” (The World at Harvard)的蓝图。[7

2.培养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哈佛大学遍布全球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 领导者所做的贡献,不管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还 是地区冲突问题,都已经超越了国界,这些贡献将 哈佛大学与世界各地联系起来。哈佛教育学院的 学位课程为希望了解全球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和 解决方案的学生和学者提供了机会。哈佛大学工 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应对 21 世纪全球 工程挑战所需要的手段和经验。哈佛大学肯尼迪 政治学院旨在培养改进世界发展方式的公职人 员,培养学生解决世界棘手问题的能力。哈佛大 学在全球(美国之外)有超过 20 个办事处和中心, 这些办事处和中心是哈佛大学实现全球使命的重 要推动力。它们将哈佛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与所在 地的学术机构、政府组织、企业和社区联系起来。[8] 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海外办事处期间可以通过亲身 体验当地的文化、社会、政治和语言,加深对当地 的深入了解,从而获得研究的一手资料,这有助于 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强化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同时丰富跨文化的社交情感体验。海外办事处只 是哈佛大学实现全球使命和展现全球影响力的一 个缩影,哈佛大学通过让学生走向世界,通过亲身 经历真正了解世界,在这过程中培养对多元文化 的理解包容、跨文化的沟通交流、对所在地语言的 学习和使用等能力,从而将哈佛大学的学生培养 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实现哈佛大学所提出的“世界中的哈佛”(Harvard in the World)的愿景。[9

3.培养成为未来全球领导者的国际化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考(Lawrence Bacow) 指出:“哈佛致力于教学、学习和研究方面的卓越 成就,并致力于培养能够在世界上产生积极影响 的各个学科的领导者。”[10]哈佛学院是哈佛大学唯 一的本科生院,其人才培养使命是培养社会的公 民和公民领袖,要求“学生应了解自己的天赋和才 能,评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并学习如何为世界服 务”[11]。由此可见,哈佛大学将培养全球领导者作 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哈佛学院将培养未来领导者 的使命贯穿整个哈佛校园的教学科研等体系之 中,激励着哈佛学院的师生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 公平和有希望的世界而努力。[12“] 自 1636 年成立 以来,哈佛学院在过去几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直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学者和领导 者的‘避风港’”[13]。哈佛商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 使命是“我们培养在世界上有所作为的领导者”, 认为世界上许多最具挑战性的问题需要人才具有 全球视野,世界迫切需要更多的领导者来解决这 些最紧迫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14]哈佛教育研究 生院也提出:“通过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和专业教 育计划,培养创新型领导者。在将近 100 年的时 间里,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已经将许多才华横溢、充 满激情的人培养成具有变革性的教育领导者。”[15] 概言之,哈佛大学的所有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 人才培养使命中均提到了将学生培养成各领域的 未来全球领导者,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国际化 人才培养作为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 分,理应与哈佛大学培养未来全球领导者的人才 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因而,哈佛大学始终将培养 未来全球领导者作为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 目标。

(二)专业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并未将专业能力 培养与国际化素养培养割裂开来,而是将专业能 力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旨在培养具 有扎实专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了培养学生的 专业能力,哈佛大学主要从课程和教学等方面采 取了相应的举措。课程方面,为了培养有教养的 人,哈佛大学于 1979 年进行了注重通识教育的课 程改革发展,囊括三种课程的体系:一是选修课 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核心课程。[162009 年,哈 佛大学基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了改革,改革发展 目标放在提高学生自身独立的判断鉴别能力,根 本动因和最终目标是让他们不仅可以全方位地认 识美国社会,同时也可以感知世界价值的多元化, 为其今后融入多元文明奠定基础。[17]为实现这一 目标,哈佛大学将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贯穿 于所有课程之中。教学方面,哈佛大学将案例教 学法(case study)和研讨会(seminar)作为主要的教 学方法,并运用于学校不同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 之中。哈佛大学认为,案例教学法除了可以培养 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强 大心理素质、敏锐的洞察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 力。在研讨会上,学生可以与资深教授进行密切 沟通,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培养制度方面,哈佛 大学实行住宿制和导师制。哈佛大学将住宿制作 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外的第三课程,从而更彻 底全面落实培养“全人”的目标。[18]在导师制中,导 师在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还将对学生的 价值观念和学习态度等很多方面形成潜移默化的 影响。综合来看,哈佛大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 养采用了“完人”的教育思路,不仅注重对学生专 业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批 判思考能力的培养,最终为学生成为“一专多能” 的国际化人才打下基础。

(三)师生丰富的国际经验

哈佛大学高度重视学生和教师的国际经验, 通过鼓励师生国际流动,将世界作为哈佛大学学 生和教师的“课堂”和“实验室”,从而让哈佛大学 的师生获得丰富的国际经验。学生的国际经验表 现在海外留学、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海外研 究等方面,教师的国际经验则主要表现在国际研 究上。

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海外留学的机会。哈 佛大学商学院的“领导力发展领域浸入式体验” (Field Immersion Experiences for Leadership DevelopmentFIELD)课程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时候,会将 所有 MBA 学生带到新兴市场国家,以提供身临其 境的体验,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为全球合作伙伴 公司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概念。该课程实 施后的第一年,有超过 900 多名 MBA 的学生前往 1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所在地进行为期一周的沉 浸式学习。[19

哈佛学院的暑期学校每年在海外提供20多种 课程。哈佛学院的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最能 体现哈佛将海外学习也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 中。哈佛学院的暑期学校课程时间为5~9周,为学 生提供了一系列的学术经验和机会,让学生能到 美国之外的特定国家和地区对人类学、考古学、外 语、文化、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课 程进行“沉浸式”学习。哈佛学院的暑期学校课程针对学科特点,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课程。[20](见表1

哈佛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海外实习的机会,学 生可以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获得国际经验,拓宽 国际视野。目前,哈佛大学的实习计划共有 14 个。(见表2

哈佛大学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在海外进行研究 的机会。哈佛大学在全球各地有超过20 个海外研 究中心和办事处(见表3),这些海外研究中心和办 事处为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海外开展研究提供了全 方位的支持。在这些海外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哈 佛大学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旨趣,到相应 的国家,亲身体验获得原汁原味的第一手研究资 料。这些海外研究中心和办事处还为哈佛大学的 教师开展国际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条件。以哈佛商 学院为例,哈佛商学院教师所撰写的案例研究中, 有 50% 甚至更多集中于全球公司或全球主题,这 些海外研究中心和办事处为哈佛商学院教师开展 案例研究提供了机会。与此同时,哈佛商学院在 全球有 9个研究中心和 5个区域办事处:墨西哥城 办事处、拉各斯办事处、特拉维夫办事处、迪拜办 事处、新加坡办事处,这些研究中心和办事处均支 持 哈 佛 教 师 进 行 全 球 视 野 下 的 研 究 和 案 例 写作[21]。

(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主要表现在: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语言数量众多;将 全球视野融入国际化课程之中;提供学位课程和 非学位课程(证书课程);校内外合作开设联合学 位(双学位)课程。

1.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语言

哈佛大学的课程教学语言100多种,比世界任 何大学都要多。“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 在国外,我们都居住在一个语言多样化的社区,语 言多样化让我们步履维艰。”[22]鼓励学生严格学习 另一种语言,不仅为了满足语言的运用或达到某 种要求,而是作为深化研究的一种方式。为应对 这种局面,哈佛大学致力于为课程教学提供多语 言的环境。哈佛大学认为,当今世界要求的跨文 化能力包括了除英语能力之外,掌握其他语言的 能力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哈佛大学致力于帮助学 生掌握这种能力。哈佛大学在20202021学年所 开设的课程中,教学使用的语言就高达90多种,且 覆盖了世界主要的地区和语系。哈佛大学的语言 课程最突出特点在于,即便是使用人数不多的语 言(如非洲的林加拉语等)和距今时间过久的语言 课程(如亚兰语等),也开设相关课程。另外,哈佛 大学的语言课程由不同的院系来开设,学生在学 习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增进对区域历史和文化的 了解。多语种的课程能让哈佛大学毕业生几乎可 以与任何国家的人交流,较强的语言能力增强了 哈佛大学毕业生在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等机构中 的影响力,通过语言的桥梁作用极大地扩大了美 国在全球的影响力。(见表4

2.国际化课程的全球视野

哈佛大学在不同院系,通过将“国际视野”和 “国际理念”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实现对“国际主 义”(internationalism)的承诺和追求。基于教职员 工和学生的兴趣和目标,哈佛大学的下属学院以 及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RIAS)采用各自的方式将“全球视 野”整合到学院(研究院)的课程和研究议程之中。如哈佛商学院将全球视野下的领导力研究融入该 学院的教学和研究之中。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 学学院认为,它们的学位课程几乎都是全球性的, 并且为学生和学者提供了许多在国外从事学术工 作的机会。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将“全球视野”融 入学院课程和各种学位课程之中。

3.国际化的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

哈佛学院不仅开设让学生在关键研究领域拥 有扎实基础的课程,还开设了其他国际化课程,如 东亚语言和文明、斯拉夫语言和文学等课程。哈 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多数学位课程都是全球 性的,该学院提供了许多面向国际的学位课程和 非学位课程,包括“全球健康和人口科学硕士课 程”“人道主义、伦理学、人权、营养和全球卫生的 跨学科课程”“全球卫生服务和全球传染病非学位 课程”。哈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国 际关系文科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该课程可以让学 生对全球问题提出批判性见解。另外,哈佛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还提供国际关系、国际安全、核威慑 和世界宗教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并提供课程结业 证书。

4.国际化的联合学位(双学位)课程

为了培养复合型、跨学科的国际化人才,哈佛 大学内部不同学院之间,以及国外其他高等教育 研究机构与哈佛大学共同开设联合学位(双学位) 课程。以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为例,哈佛商学院 和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联合开设了工商管理硕士 Masters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MBA)学位课 程或公共政策硕士课程,这些学位课程旨在培养 具有管理能力和创新公共政策制定能力的领导 者,学习过联合学位课程的毕业生将在企业、政府 和非营利组织中发挥影响力,从而为社会福祉做 出重大贡献。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完成该联合学位 课程之后,将能胜任政策专业知识领域和跨学科管理领域的工作,同时也能应对和处理公共部门、 非营利部门和私营部门在合作时可能存在的复杂 问题。

(五)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哈佛大学在校园内设立研究中心促进对世界 各个地区以及全球重要主题的跨学科研究和教 育。哈佛大学的国际化科学研究主要分为五个方 向。一是国际和区域研究。哈佛大学的国际和区 域研究主要由数目众多的国际和区域研究中心负 责。这些研究中心包括哈佛亚洲中心、非洲研究 中心、中东研究中心、大卫·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 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戴维斯俄罗斯和欧亚研究 中心、拉克希米·米塔尔南亚研究所等。二是国别 研究。哈佛大学的国别研究主要由国别研究所负 责。如乌克兰研究所、赖绍尔日本研究所、韩国研 究所、哈佛燕京学社、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哈佛 中国项目、哈佛中国基金、哈佛澳大利亚研究委员 会、加拿大计划。三是全球(国际)主要问题研究。哈佛大学全球主要问题研究主要由国际问题和国 际事务为主题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负责。这些研 究中心和研究所包括了韦瑟黑德国际事务中心、 全球法律与政策研究所、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哈 佛人道主义倡议、哈佛陈曾熙艾滋病倡议、哈佛大 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哈佛全球倡议组织、国际 发展中心、卫生与全球环境中心、健康与人权中 心、卡尔人权政策中心、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 心、哈佛大学全球研究所。四是宗教、种族和族裔 研究。这些研究主要由阿尔瓦利德伊斯兰研究计 划、犹太研究中心、哈钦斯非裔和非裔美国人研究 中心等中心负责。五是专业学科领域的国际化研 究,包括法学院的彼得里弗洛姆卫生法政策、生物 技术和生物伦理学中心、法学院的东亚法律研究、 哈佛大学环境中心、法学院的法律职业中心、肯尼 迪政治学院的公共领导中心、儿童发展中心、陈曾 熙公共卫生学院的传染病动态中心等。

除了以上五种国际化研究,哈佛大学的国际 化研究还表现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近年来,哈 佛大学国际研究合著的比例逐年上升,且一直高 于美国的平均比例。(见表5

(六)校园氛围的国际化

高比例的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让哈佛大学的 校园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在文化和思想 的碰撞中,哈佛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对不同 文化的包容与理解能力得到增强。哈佛大学的国际化氛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数量众多的国际学生和国际教师;二是丰 富的国际化校园活动。在哈佛大学中,国际教师 的占比达到了 38%,国际学生的占比也达到了 23.8%。(见表6

哈佛大学的国际化校园活动包括了“哈佛全 球周”、国际性的学生组织、国际性的讲座与对话 等。“哈佛全球周”展示了哈佛“全球参与”的广度 和深度。在“哈佛全球周”,哈佛的学院、研究中 心、系所和学生举办具有全球或国际主题的学术 和文化活动呈现出有六个显著特点:一是活动主 题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有亚洲也有欧洲,还 有美洲;二是活动主题涉及的领域丰富,既有人文 社科领域,又有艺术领域;三是活动主题所涉及的 机构较多,既有校内的不同学院和研究中心等,又 有校外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机构;四是活动主题紧 贴国际社会、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国内社会运动;五 是活动主题所涉及的群体广泛,如穆斯林家庭的 妇女等;六是活动主题所邀请的嘉宾都与主题密 切相关的知名学者或者被研究的对象。哈佛大学 的学生自主建立和管理数百个学生组织,其中许 多组织为国际学生提供支持,或者为与全球重点 关注主题相关的工作服务。这些国际性的学生组 织既有学校层面的,如哈佛阿根廷学生会等;又有 学院层面的,如哈佛文理研究生院韩国学会等。[23] 哈佛大学发动和鼓励学校的学者和学生,在校园 内举办了以“国家与世界事务”作为主题的对话、 讲座等活动,为学生和教师营造国际化的氛围。这些对话和讲座紧贴国际形势和美国的政治近 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和国家事务讨论中去。

(七)分工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机构

哈佛大学分别在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设置了 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机构,由国际事务副 教务长办公室管理,而负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 际事务副教务长办公室又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国际事务副教务长办公室的任务是支持和鼓励哈 佛大学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工作,让哈佛走向世界, 让世界融入哈佛。[24]哈佛大学在学校层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支 持机构主要有哈佛国际办公室、全球支持服务中 心等。

哈佛国际办公室是哈佛大学内部为国际学 生和国际学者提供服务的管理中心,以解决他们 到哈佛之时和在哈佛期间所遇到的困难。这些服 务包括:财务问题、签证问题、文化差异、社区资源 共享。哈佛全球支持服务中心是支持和帮助学生 和教师完成国际项目和进行国际旅行的机构。

哈佛大学在院系层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 机构主要有国际教育办公室和哈佛大学文理学院 国际事务办公室等。国际教育办公室为哈佛学院 的本科生提供了变革性的国际经验。针对国际学 生,国际教育办公室在哈佛学院为国际学生的学 术、联课活动(课外活动)提供建议和支持。针对 在校学生,国际教育办公室为有兴趣出国留学一 个学年、一个学期或一个暑假的学生提供建议和 支持,并且“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哈佛(学习)经历 的重要补充课程。[25]哈佛大学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FAS)国际事务办公室代表着文 理学院的国际利益。国际事务办公室的核心使命 包括:资助本科生和研究生增强其国际经验;扩大 非美国机构的教师或职员与哈佛大学的现有合作 关系;鼓励哈佛校友支持在校生的国际经验[26]。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机构各司其职,分 工明确。(见图1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将“全球理念”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愿景和使命中

在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价值理念中, “全球”成为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可见面向全 球,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价值理念的最显著特征。哈佛大学致力于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全球影响力和全球竞争力、未来成 为全球领导者的国际化人才。哈佛大学的国际化 人才不仅关注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等问题,还关 注全球最棘手的难题,如难民、贫困、饥饿、战争、 疾病、气候变暖等,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 “全球理念”充分体现了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 学的气魄、胸怀和格局。

(二)将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

已有对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往往 会忽视哈佛大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将专业 能力与全球素养的培养割裂开来。事实上,专业 能力是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只 有让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 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将国际化理念、国际化思维 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因此,哈佛大学在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 培养,通过通识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既获得广泛的 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又获得专业领域 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哈佛大学在传授知识 的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批判、 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做到了知识、价 值观和能力三者的统一,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 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哈佛大学的国际 化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能力与全球素养之间的 关系并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紧密联系,即哈 佛大学将全球素养的培养融入专业能力的培养之 中,专业能力的培养又能为全球素养的培养打下 坚实基础。

(三)将层次分明的组织部门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

哈佛大学在校内设置了诸多支持国际化人才 培养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这些机构和部门的设置 具有科层制结构“分科分层”的特征。具体来说, 哈佛大学按照国际化人才培养所涉及的不同职能 划分成各科,再按权力大小分层,确立国际化人才 培养管理部门中的上下级关系,对国际化人才培 养进行分工统一管理。其中,校长、副教务长是管 理决策层;哈佛国际办公室是综合协调机构、是哈 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中心部门,统筹治理哈佛的 国际化人才培养事务;哈佛全球支持服务中心是 支持服务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跨文化学习等 各项事宜需要该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国际教育办 公室和文理学院国际事务办公室等院系部门直接 参与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事务。哈佛大学各个层 级、各种职能的管理机构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分 工明确,从而构建起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 组织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来说,哈佛大学的国 际化人才培养仅依靠某个部门是无法实现的,哈 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学校各管理层级、各 部门多元共治的结果,健全稳定的国际化人才培 养管理部门无疑为哈佛大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实 践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四)将全面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贯穿于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 9·11”事件后,为应对全球国际化人才的激 烈竞争,美国顶尖大学实施“全面国际化”(Comprehensive Internationalization)的发展战略,哈佛大学 也在其中。美国教育理事会认为“全面国际化”不 能局限于某些办公室或某些学科,“全面国际化” 是一种整合的、协作的理念和精神。[27]哈佛大学将 国际化的理念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等所有职能之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再是某个学 院或某个专业才拥有的特定职能,大学的所有组 成部分(包括学生、教师和教职员工)都是国际化 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全面国际化战略的影响下, 哈佛大学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置于高等教育全球化 的发展框架下,从全球视角系统思考学校的国际 化人才培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能力、 国际经验、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校园活动等均被 整合进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之中,使学生能时刻 浸润在国际化校园文化之中,通过更全面、更深层 次、更广泛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 化人才。美国教育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ACE)提出“全面国际化”模型(见表 7), 并将“全面国际化”定义为大学面向全球和更具国 际联系的战略性和协调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 际化的政策、计划和举措应保持一致。

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对我国一流大 学建设的启示与借鉴

(一)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球使命

与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全球理念”相 比,我国大多数一流大学尚未将培养“全球领导 者”“世界领袖”加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价值理念 中,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与 变革对高校培养全球竞争力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也不符合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走向世界舞台 中心的主流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国的一 流大学没有培养“全球领导者”的胆魄和勇气,没 有培养具有人类使命感的国际化人才的情怀和精 神,那么我国一流大学既不能培养出全球治理体 系变革的参与者、国际规则的制定者,也不能成为 世界利益共同体的灯塔,引领世界价值体系和话 语体系。大学是一个具有坚固的民族根基的国际 机构。[28]受美国宗教思想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以哈 佛大学为代表等美国顶尖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 全球理念是为美国的霸权主义服务,顺应美国主 导世界的国家利益需要,培养“全球公民”旨在输 出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增强美国的软实力。与 美国的宗教文化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天下大 同”与“和而不同”,中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 的全球理念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指导思 想,以实现“民心相通”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 本目的,所培养的“全球领导者”将致力于推进各 国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尊重合作与 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教育共同发展和世界文明共 同进步,进而促进不同文化与民族之间深层次的 理解与认同,在开放和谐的环境中推进世界各国文明发展和国力的综合提高。因而,在借鉴哈佛 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全球理念的同时,不能完全 照搬照抄,需要认清其霸权主义的本质,树立我国 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推动人类 命运共同体构建,推进“民心相通”的“全球领 导者”。

(二)促进我国一流大学“专业能力”与“全球 素养”的统一

我国一流大学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 未能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对全球素养的培 养进行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国际化人才或缺乏 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或缺乏全球素养和 国际视野。同时,我国一流大学专业教育和通识 教育衔接存在割裂,致使专业教育“不专”,通识教 育“不通”,未能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融入专 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无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 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也未将跨学科的思维融入专 业学习之中,导致所培养的国际化人才知识面较 窄。另外,我国一流大学未能将国际化人才培养 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开展海外实习、 海外服务和海外创业的学校还相对较少。借鉴哈 佛大学的经验,我国一流大学应立足于中国的文 明、文化和历史等,将专业能力和全球素养进行统 一,将国际化要素融入专业知识学习之中;将中华 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实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将 国际化理念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实现 专业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统一,拓宽学生的知识 面;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学 生到国外开展实习实践,特别是立足于中国,研究 世界问题。

(三)促进我国一流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全面国际化”是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顶尖大 学国际化发展的新动向,美国教育理事会将“全面 国际化”定义为“一个战略性,协调的框架,该框架 整合了政策,计划,倡议和个人,以使学院和大学 更加面向全球,与全球建立国际联系”[29]。基于 “全面国际化”的概念,可以看出“全面国际化”正 是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具 体体现。奥尔特加·加塞特(Ortega Y. Gasset)在 《大学的使命》中指出:“任何一项改革运动,如果 仅局限于纠正我们大学中那些懒散草率的弊病, 那么改革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变得非常草率…… 大学改革的实质是为了能够系统完整体现其目 标,因此,对我们的大学目标只作出一些调整、修 饰或变更最终会是一场空欢喜。”[30]我国一流大学 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同样如此,需立足全局,整体 考量。借鉴哈佛大学的经验,一方面,我国一流大 学需要不断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将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贯穿于高校的各层级、各部门,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治理体系改革,促进高校 国际化人才培养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构建分工明确,系统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 制度;另一方面,我国一流大学不能将国际化人才 培养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割裂开来,应 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大学的各项工作融为一体。同时,我国一流大学也不能将国际化人才培养停 留于“狭义国际化层面”,仍然只为实现国际化人 才培养的显性目标而努力,如留学生招收规模,以 及国际经验教师所占比重等。正如王英杰教授所 说:“一流大学应尽快进入广义国际化的阶段,把 重点放在文化、精神和制度层面。”[31

结语

近年来,我国提出强化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积 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等战略构想。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 的格局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参与全球 治理体系工作的重要基础,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需要依靠我国的高等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等 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 色远不相称,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因此,作为培养 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平台,我国一流大学可以批判 性地借鉴哈佛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经验,加强 对学生全球视野与国际意识的培养,将专业能力 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整体性,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化 人才的全球竞争力,增强我国国际化人才在全球 范围内的话语能力(如全球理解力、全球表达力、 跨文化沟通力等)[32],助推我国提升国家影响力、 塑造大国形象、引领全球治理的转型与变革,为我 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