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校咨访:师生非性双重关系的伦理特征

2023/3/13 13:37:01  阅读:145 发布者: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师生双重关系对来访者产生利弊影响的背后原理与机制,由于目前国内外对此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初步探究。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游琳玉 贾晓明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临床心理学》2022年第2

高校咨访—师生

非性双重关系的伦理特征

目的:运用身份认同理论与角色理论,探讨高校心理咨询中咨访-师生非性双重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伦理特征。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了13位从业五年以上的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建构。结果:1咨访-师生双重关系的伦理特征体现为咨询师与教师两个角色存在角色一致区与角色冲突区。角色一致区指二者相同部分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的促进;角色冲突区是指二者间的对立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的干扰。咨访-师生关系处于角色一致区时,不会对来访者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有正面作用;而处于角色冲突区时,可能会对来访者造成潜在的伤害。结论:咨询师要对非性双重关系中角色一致区和角色冲突区有很好的伦理觉察并做好伦理决策。

关键词

非性双重关系;高校心理咨询;伦理特征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双重或多重关系是指助人专业人员在与来访者进行咨询或心理治疗工作时,同时或连续扮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角色,或与当事人有咨询关系以外的关系[1]。根据此定义,本研究关注高校心理咨询师因具有咨询师和教师两种角色所形成的双重关系,探讨此种双重关系对来访者产生的影响。

双重关系是专业伦理的重要议题,专业伦理是专业人员的专业人际角色与其他人互动行为的规范[2]。在专业伦理守则中,通常将双重关系划分为性双重关系与非性双重关系,对于非性双重关系的伦理要求,经历了从没有明确界定到绝对禁止任何双重关系,再到承认某些跨越边界的双重关系是有治疗意义等的逐步演化,尤其是开始承认非性的双重关系在某些情况下不可避免,对非性双重关系保留了弹性空间[34]

双重关系的相关研究关注了非性双重关系的行为[5-7]以及态度调查[8]。调查显示,专业人员对非性双重关系的接受度比性关系更高[9],对于非性双重关系是否符合伦理的不确定性也更高[10],这反映出对非性双重关系作出伦理判断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直接将在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界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1],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并非只有给学生上课才具有教师这一角色,这使得咨访-师生双重关系在高校心理咨询中更为常见[12]。而在师生关系的背景下,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的权力优势更加明显[13],这也是最难处理的伦理困境之一[14]。另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存在分歧的主要伦理议题也是咨访-师生双重关系[15],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包括双重关系带来的角色模糊与角色冲突[16]

从本文所使用的双重关系定义来看,双重关系的出现,来源之一是咨询师同时具有多个角色。身份认同理论指出,在互动的过程中,角色总是成对存在[17],互动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会对自身的角色身份以及其他参与者的角色身份有看法,并且二者都试图扮演一个与对方相关的角色身份[18]。依据身份认同理论,在咨询过程中,当咨询师处于咨询师角色时,对方对应的角色会是来访者角色,从而形成咨访关系;如果咨询师进入教师角色,也意味着来访者将以学生角色与之对应,形成师生关系。

具体到角色本身,角色通常存在与之对应的一套社会行为模式以及社会期望,反映出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19]。当人处于某一角色时,自身或者他人都会形成角色期待,咨询师、教师同样都有一套各自相应的角色规范与要求,而且也会有对自身以及互动中另一方的角色期待。由此当咨询师、教师两个角色带来咨访关系、师生关系两对关系(即咨访-师生双重关系)时,对来访者产生利弊影响的机制如何值得深入探讨。

以往研究多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咨询师对双重关系的伦理态度或行为[68],对于卷入双重关系的体验的研究主要通过访谈进行[20],这些研究多局限于对双重关系的描述。此外,对于双重关系是否符合伦理的判断通常以是否存在双重关系为主,或者是以零散的案例经验中是否给来访者造成伤害为论据[21],缺少对非性双重关系的深入剖析,所得出的结论常常是有利有弊。由于对产生利弊的原因机制缺少解释,尤其是对因为咨询师扮演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所形成的双重关系导致的利弊研究探讨不足,使得咨询师难以恰当处理双重关系[22]

此外,非性双重关系的研究尚缺少相关的理论依据,而对关系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判断,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如何形成新的理论观点需要特定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方法以及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以研究对象为知识生产者,有利于新的理论观点和知识的产生。

本研究选取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师生双重关系为切入点,借鉴身份认同理论与角色理论,梳理高校心理咨询师的教师角色与咨询师角色所对应的行为模式、职业态度/价值观和社会期待,对比角色之间的关系,试图剖析非性双重关系所体现的伦理特点,即是否存在无害的双重关系状态,以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害结果的双重关系状态;由此探究非性双重关系对来访者产生影响的背后机制,以期在非性双重关系的理论探究方面有所突破。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为研究对象,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23],筛选标准为从事专职心理咨询工作5年及以上[24],期间同时担任心理咨询与教学工作,且平均每周至少3个小时个体咨询工作[25]。样本数的确定以理论饱和为准则,即当收集的数据不再形成新的理论见解、形成新的概念类属为止。最终共访谈13人,其中,男性2人,女性11人。年龄30~51岁,平均36.07±6.36岁,专职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5~19年,平均11.15±4.51年。专业背景方面,所有被访者均取得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3人博士学历)。专业资质上,9人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注册人员(其中2人为注册助理心理师,6人为注册心理师,1人为注册督导师)11位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

1.2 研究过程

1.2.1 确定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校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师生双重关系对来访者产生利弊影响的背后原理与机制,由于目前国内外对此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进行初步探究。扎根理论是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特殊方法论[26],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参与者视为知识生产者,使质性研究探究方法超越描述性研究,进入解释性理论框架的领域。

1.2.2 制定访谈提纲与资料收集

根据研究目的,预先与高校专职咨询师、心理学专家沟通,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确立访谈内容。进行了2个预访谈,研究小组根据预访谈相关情况进行讨论,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对研究者访谈技巧进行反馈与校正,形成正式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1)对师生-咨访双重关系的看法;(2)咨询过程中体验到的咨询师与教师双重角色的具体情境;(3)师生-咨访双重关系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来访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研究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时间和形式考虑被访者的便利。7人网络视频访谈,6人网络语音访谈。每人访谈时长60~90分钟,所有受访者在正式访谈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访谈结束72小时之内转录,最终形成约21万字逐字稿。

1.3 资料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过程[26]进行编码,资料分析与资料收集同步进行。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被访者的自然句逐句编号(如,F6-23表示第六位女性被访者所说的第23句话)。第一步,开放编码,标记出与访谈主题有关的最小意义单元,并对其进行命名,通过反复比较与不断修改,形成初始码。第二步,聚焦编码,将初始编码中相同或相近的编码进行归类。第三步,轴心编码,将概念、类别联系起来,形成核心类属,构建理论。

从开放编码开始,研究者撰写备忘录,记录对编码含义的思考与困惑,对数据与编码、编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比较。在编码的各个阶段,研究小组成员会与研究者共同讨论意义单元的分割与编码命名的恰当性,同时也有一位心理学教授进行审核、反馈,协助消除研究者的偏见。

结果

本研究根据访谈文本资料分析咨询师、教师两个角色之间的特点,进一步梳理出二者之间的一致与冲突的部分,并构建“角色一致区”与“角色冲突区”这两个概念来描述由双重角色形成的双重关系伦理特征(见表1)。角色一致区是指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特征相同(重叠)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有促进作用的部分。角色冲突区是指咨询师与教师角色特征相互对立的部分,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

2.1 咨访-师生双重关系的角色一致区

本研究将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特征相同(重叠)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有促进作用的部分,建构为“角色一致区”,其具体内容如下。

2.1.1 角色相同

研究发现,被访者多认为咨询师角色与教师角色在目标、态度以及方法方面存在较多一致性。(1)二者都以促进对方发展为目标。在被访者看来,师生关系有“很多促进性的特征(M2-121)”,咨询师与教师都是在“促进一个人的成长”;(2)二者均会使用指导与建议的方法。包括传递知识、直接建议与指导以及链接资源,尤其是对于缺少经验的来访者“,可能也会用到一些比较指导性的方式方法(M2-43)”。(3)二者都秉承为对方负责的态度。如,教师与咨询师都会“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F7-59)”。

2.1.2 角色促进

有被访者提到,因为专职咨询师身上的“教师光环”,在建立咨询关系时更有优势,教师角色也能帮助咨询师更好地理解来访者:(1)促进信任。来访者会因为信任教师而信任咨询师,也更有求助意愿。如,来访者会“默认说老师就是为了学生好(F2-57);(2)衬托亲和力。有被访者提到,来访者更倾向于将咨询师作为教师与其他老师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心理老师是很占优势的(F2-52)”,更加突出了咨询师的亲和力、善解人意等特点;(3)促进理解/共情。F3认为,由于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处一个大背景(学校),咨询师“相对容易会共情他一点(F3-97);(4)传递力量感。教师角色所要求具备的力量感和框架,会帮助咨询师也更有力量感。如,“()这些事情必须你有力量,你必须得决断(F1-266)”。

2.2 咨访-师生双重关系的角色冲突区

本研究针对咨询师与教师角色相互对立,以及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部分,提出了“角色冲突区”概念。其具体内容如下。

2.2.1 角色对立

教师角色与咨询师角色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式、价值评判以及工作姿态三方面。(1)工作方式对立。在推进速度与节奏方面,做教师“比较简明快(F5-195)”,主导性更强,而咨询师是“要悬空的位置(F10-336)”。在涉及违规违纪问题时,教师更多的是“从学校的规章制度方面去跟他探讨(F6-148)”,而咨询师则会侧重“探讨(来访者的)冲突和困惑(F6-151)”。

此外,教师在自我表露的界限上也更宽泛。(2)价值评判对立。这一对立集中体现在“有无价值评判”方面。在咨询中,当咨询师代入了教师角色时,会对来访者的处境和遭遇有明确的价值判断,如“学生还是应该刻苦一些,比如说遇到一些困难你还是应该多去锻炼(M1-154)”,这与心理咨询要求的客观中立相悖;(3)工作姿态对立。被访者认为,教师是“旗帜”,而咨询师应该是“镜子”,即教师会更“权威”一点(F10-242),有更多的引导、引领,而作为咨询师,更多地是“无形”的存在。

2.2.2 角色干扰

访谈发现,教师角色也会对咨询师角色形成干扰、影响到咨询过程,具体表现为:(1)易变更咨询设置。对于咨询之前有教学接触的来访者,更容易同意来访者提出的更改时间的要求,也容易忽略咨询的常规流程“,他们来了之后好像我要想一想我才会给他拿知情同意书一样(F1-98);(2)难以保持客观准确评估。教师角色的存在,“自己就会有一个站队(F6-74)”,使得咨询师在工作中难以保持中立;(3)局限于现实问题。在咨询中,受到教师角色的影响,咨询师在处理涉及教育教学相关的咨询问题时,更易陷入从现实层面进行处理。如,咨询过程中“大家(咨访双方)完全局限在找学习问题(F3-65)”,但是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讨论

非性双重关系具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判断非性双重关系对咨询关系以及来访者所产生的影响褒贬不一,这常使咨询师面对非性双重关系进行伦理决策时面临困境。本研究借鉴角色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根据访谈发现咨询师与教师的角色特征之间的关系状态,构建了“角色一致区”与“角色冲突区”两个概念,为理解非性双重关系的伦理特征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角色一致区”与“角色冲突区”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部分是当咨询师进入教师角色之后,会对咨询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部分则是教师角色影响咨询师角色而对咨询产生的影响。Kitchener[27]在应用角色理论分析非性双重关系时,侧重强调了关注角色差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忽视了角色之间一致的部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本研究提出的非性双重关系存在“角色一致区”“角色冲突区”,说明在同一个非性双重关系下两个角色之间会形成复杂的关系状态。

研究发现,咨访-师生双重关系的“角色一致区”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教师角色与咨询师角色特征的相同,这可能使得即使咨询师以教师的角色与来访者(学生)工作,由于角色目标一致、部分方法一致、部分态度一致等,似乎做了咨询师同样的事情,达到了同样的咨询效果。据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非性双重关系并不一定破坏咨询关系、对来访者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部分原因。“角色一致区”的另一部分是指教师角色对咨询师角色有促进作用。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在公众心中有较为良好的职业形象,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28]。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独特的尊师文化[29],教师具有社会认可、使人尊敬的权威[30],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以往咨访-师生双重关系有时会对咨询有促进作用的背后原理[31]

另外,应用“角色一致区”的概念也可以尝试解释其他的一些非性双重关系,如在警察系统从事心理咨询,不可避免地会发展出咨访-同事双重关系,而从角色特征来看,同事关系建立的熟悉感能够降低对寻求心理咨询的病耻感[32]。因此LazarusZur[21]认为当双重关系中不具备可能伤害或剥削来访者的要素时,咨询师无需回避,有些时候甚至是合适的。其中一些原因可能与双重关系中存在角色一致区有关。

本研究提出的“角色冲突区”概念也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指教师角色与咨询师角色特征存在相对立的部分。由于角色冲突区的存在,咨询师使用教师角色工作时就可能会存在使来访者受到不恰当对待,甚至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比如涉及作弊问题时,咨询师使用教师的角色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容易忽视来访者对作弊行为和导致的处分结果所产生感受、想法。由此对其他双重关系进行思考,如在咨访-熟人关系、咨访-朋友关系等非性双重关系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角色冲突区,比如对咨询师的基本要求是价值中立,但熟人之间处事原则会依据人情,朋友之间会遵循哥们义气,如果咨询师按熟人角色的人情、朋友角色的义气行事,都有这种潜在(伤害到来访者)风险的存在[1]。角色冲突区的存在,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国内外的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伦理规范里,都强调要尽量回避非性的双重关系[3414]

基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与讨论,对于实务工作者而言,面对无法避免的非性双重关系,应事先充分衡量不同角色之间的角色一致区与角色冲突区,评估非性双重关系的益处与潜在风险。一方面,不能因为存在角色一致区就忽视或减少对角色冲突区部分的觉察和警觉;另外,应该在开始咨询之前就应该充分评估可能的风险,尤其是对可能进入角色冲突区的表现的预判,从而能够提前准备。在进入角色冲突区之后,敏感觉察并采取措施及时补救与修复。

转自:“质化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