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联合中心研究生“1+X”论坛第四期活动成功举办
2023/3/13 11:13:53 阅读:116 发布者:
生命联合中心研究生“1+X”论坛第四期活动成功举办
2023年2月24日晚,由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生学术交流委员会组织的CLS研究生“1+X”论坛2022-2023学年第四期活动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邓祐才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定量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广远教授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董梦秋高级研究员参加了论坛活动。
来自韩敬东老师课题组的2018级CLS博士研究生余正清同学带来了关于ThermoFace深度学习模型在实际年龄和代谢疾病预测方面的精彩报告。人体核心体温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此前的研究中并未有关于面部温度与年龄的相关性描述。为了探索这一联系,试图建立面部热模式与衰老速度,甚至与衰老相关的疾病之间的联系,本研究中,余正清同学采集了2811名20至90岁的个体的面部热图像,并通过开发的ThermoFace方法来自动化处理和分析这些图像。基于此ThermoFace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策略对年龄预测的平均绝对偏差约为5年,同时差异分析表明,预测得出的衰老速率与代谢参数和睡眠时间高度相关。同样,ThermoFace的特征被发现与代谢疾病高度相关,构建的脂肪肝和高血压判别器的AUC> 0.80。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模型给出的患病概率与代谢参数相关,模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部分可以用被试的代谢状态来解释。综上,余正清同学开发的ThermoFace分析策略成功揭示了衰老和代谢性疾病的定量特征,使精确的热衰老时钟构建和代谢性疾病预测成为可能。
董梦秋老师对余正清同学的报告做了细致、具体的点评。老师提出,讲者需要在背景介绍部分注重概念的定义与区分,注意强调课题的目标和必要性,注意与已有的技术进行比较并尝试凸显自己的优势。此外,老师还对数据的分析与展示策略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建议与要求。最后,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报告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余正清同学作报告)
来自张蔚老师课题组的2017级CLS博士研究生王姝婷同学分享了她关于枯叶蛱蝶属物种形成和种间杂交等演化历史的研究。枯叶蛱蝶属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且属内物种具有拟叶表型,因此其成为了研究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良好体系。王姝婷同学的研究基于群体基因组数据,利用系统发育、种群遗传结构、种群历史建模及栖息地重建等分析手段揭示了枯叶蛱蝶属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历史。基于此,他们发现,在多个历史时期内,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为枯叶蛱蝶属物种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且物种分化时间与青藏高原隆升时间接近,因此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可能是枯叶蛱蝶属的分化中心。
此外,王姝婷同学在多个枯叶蛱蝶属物种间检测到了基因流信号,提示种间杂交可能在枯叶蛱蝶属演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在近缘物种间渗入的区域富集代谢相关基因。对其中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提示渗入基因可能有助于受体种群的局部适应和分化。
王姝婷同学的精彩报告结束后,饶广远老师就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点评。他表示,物种形成和适应是自达尔文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演化问题。这项研究充分整合了多组学数据,为相关演化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体系,也因此在领域内受到了广泛关注。饶老师也就物种定义,物种形成过程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王姝婷同学作报告)
报告结束后,两位老师为演讲同学颁发了活动的纪念奖杯。“1+X”论坛第五期活动将于2023年3月23日举办,期待同学们继续参加和支持。
转自:“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