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机器人观测,揭示太平洋南部海洋碳出口下降的季节性特征
2023/3/10 11:21:37 阅读:89 发布者:
生物碳泵(BCP)是南极洋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它每年从光合带(上层100米左右)中去除2.7(±0.6)PgC,相当于全球BCP的约30%。然而,现有的估算显示,中层水域(约100-1000米深度)中的生物碳需求超过了归因于下沉颗粒的碳输入量两到三倍。这些不一致之处凸显了需要重新评估有助于向下碳排放的途径。
3月8日,来自澳大利亚霍巴特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和南极研究所的Léo Lacour等人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论文"Seasonality of downward carbon export in the Pacific Southern Ocean revealed by multi-year robotic observations"。本论文研究人员为了确定每个途径对碳隔离的相对重要性,从上层海洋颗粒组合特征的季节性背景下研究其机制。
近年来,已经提出了其他的颗粒注入机制(PIPs)作为平衡中层水域碳预算的额外途径。这些机制包括局部(1-10公里)涡流驱动的POC下沉,称为涡流下沉泵(ESP),以及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有机物从暗深层到混合层的排放,被称为混合层泵(MLP)。在盆地尺度上,ESP和MLP的输出相当于BGP输出的约25%。然而,在(次)中尺度(<100公里)这些机制可能等于或甚至大于BGP,这表明在现场进行这些泵的全面比较是困难的。
本研究利用具有多年任务和高频采样的生物地球化学Argo(BGC-Argo)浮标,以优化和链接一系列先前开发的技术,共同研究PIP和BGP在广泛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输出路径。我们通过分析叶绿素a(Chl)荧光和颗粒后向散射(光学另一种代理)与氧气、温度和盐度的同时测量,探测了与MLP和ESP相关的亚表面异常特征。对于BGP,我们使用两种补充方法:颗粒后向散射和叶绿素a荧光信号的尖峰插值可以提供关于通过中层水域下沉的颗粒的信息。尖峰分析与光学沉积物陷阱(OST)的短期(数天量级)颗粒积累相结合。
研究表明,ESP和MLP与BGP的比较难以量化,但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海洋生物碳下沉与固碳的过程,探究了不同机制的相互作用,并研究了季节性的特征。这项研究结果对于关于碳循环和生物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6954-7
转自:“科学研究进展”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