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镇西茶馆 ,作者李镇西1
现在很多学校,还存在着不少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也叫“临聘教师”)。这些老师干着和编制内教师同样的活儿,甚至有的代课教师承担着比在编教师更繁重的工作,而待遇却相差甚远。
不是要解决教育公平吗?
同工不同酬,这是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还不只是不同酬,在职称评定、评优选先、干部提拔等方面,都没有机会。
我也当过两年代课老师。当年刚到成都时我在玉林中学工作,因为编制原因暂时不能正式调入,只能以“借调”的方式在该校当班主任、教语文。但杨兴政校长对我特别好,不但为我的正式调动四处奔波,而且在收入待遇方面对我和学校在编老师一视同仁,甚至连分房我也有份,总之,他想方设法不让我吃亏。
那两年我唯一的“损失”,就是没有资格获评“市优青”等荣誉称号。当时我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读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凤凰琴》,小说描写了一群山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偏远山区教育的落后和民办教师生存的艰难。读着读着,我和学生一起流泪。和小说中无法转正的民办老师相比,我不知好多少倍,因此,是否获得“市优青”之类的称号,我真的就不在乎了。
这是三十年前的事。按说,现在人才流动的渠道更畅通了,无论是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应招教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照顾夫妻关系)的城际、省际调动,应该更容易了,所以代课教师本应更少了。
但现实恰恰相反。最近我到一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讲课,在一所公办学校,我得知该校两百来名在岗教师中,居然有一半的老师是没有编制的代课教师。校长说:“这些老师相当敬业,让我感动。我们是全寄宿制学校,老师们从早到晚,起早摸黑,非常辛苦!但作为校长我无法让他们与其他老师有同等的待遇,更没办法解决他们的编制。”
如果说这事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似乎还情有可原,但这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一座城市之一啊!一个学校竟然有如此多的代课教师,就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了。
所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说白了,就是有钱)只是解决一个地区代课老师的条件之一,但还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那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呢?
我认为是地方官愿不愿意把钱花在教师身上。
三年前,我曾去过一个全国重点贫困县支教,该县是少数民族地区。我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聊天时,他们说,当地严重缺乏教师。他们不敢奢望有优秀教师,只要有教师来上课就谢天谢地了。因为教师严重不足,不少学校根本开不足应开的课程。当时,我对局长说,我一定尽我力量帮你们呼吁,让全国更多的人到这里教书。
但我一个退休教师又有什么办法呢?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镇西茶馆的平台为该县招募志愿者。连续两年,我为该县动员了近百名支教老师,有的老师还非常优秀。我多少有些欣慰,因为至少保证了所有的“坑”都填上了“萝卜”。
但毕竟治标未治本。我心里还是一直牵挂和担忧。
今年春节还没过完,我再赴该县,心里还担忧他们的教师缺编,这可怎么办啊!我打算继续在镇西茶馆为他们动员更多的人去当支教志愿者。结果,到了那里,教育局长告诉我,该县现在基本上不缺教师了,我用不着帮他们招募支教老师了。
我很惊讶:“怎么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呢?”
局长说,新任县委书记非常重视教育。这位县委书记在大会上讲:“其他部门的负责人有事要找我,我一定会安排时间的,但如果是教育局有什么需要我的,随时都可以找我。”在当地和一线老师交流时,他们也说县委书记特别重视教育。他们说:“关于教育,书记讲了三句话——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力量优先倾斜。”
关键是这位县委书记说到做到——
该县连续两年增加教师编制——总共增加了五百个左右的教师编制。因此,现在该县基本上不缺教师了。还有,在各种奖励表彰都停止的情况下,这位县委书记唯独不取消教育表彰和奖励。这些都不是每一个县委书记能够做到的。我不得不向这位书记表示敬意!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该县工作,该县还推出了许多优惠政策:全日制师范本科不考试直接面试;师范类研究生及985名校师范生可作为人才引进,不再参加教师公招考试;拥有高级职称的社会优秀教育人才也可作为人才引进;体制内的人才可以办理调动手续。
特别说明,以上所说完全属实,只是因为该县县委书记不愿意我公开表扬他,他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分内事,是应该的。所以我这里特意隐去该县县名。
也许有人说:“这是典型的人治嘛!缺乏可持续性。如果换了一个书记又会怎样呢?关键还是要健全制度。”
这话不但动听,而且正确得无懈可击。问题是,在目前中国的国情背景下,有这样的县委书记总比没有好吧?我希望这样的书记越来越多。
当然,国家公职人员原则上逢进必考,这保证了铁饭碗的公平性,无可非议,是必须的。教师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
第一,一个学校或一个地区有少数代课教师也许是难以避免的,有一个流动的“过渡期”并非完全不合理,但如果代课教师的数量太多,则绝对不正常。所以,政府应该把非编教师尽可能控制在最少的数量范围内。
第二,在教师代课期间,他的待遇没有理由不和其他教师相同,因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分配原则,“同工同酬”天经地义。何况,我们常说“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里参与“共享”的“人民”,理所当然也包括代课教师。
对暂时还没转正或者没有考入编制的代课老师,至少在收入上不应该让他们吃亏。
我想到我当校长时,学校也有少数非编教师,当时成都市分管教育的傅勇林副市长支持我提出的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其中有一条是:教育局按我校实际需要的编制教师数拨给我们经费。什么意思呢?假如我校应该有200个教师的编制,而现在只有180个在编教师,另外20个教师不在编,那教育局依然按200个教师拨款。那么,这20个临聘教师的收入与其他180个在编教师完全相同。
当然,我也不是迷信编制。其实,老师们之所以看重编制,实质上是看重编制所体现的稳定收入和将来的退休保障。成都市武侯区几年前开始尝试“两自一包”(学校自主管理、学校自聘教师,经费包干)的管理模式,所有教师都没有公办编制,但是因为“经费包干”,这些没有编制的老师的收入与在编教师是一样的,有的学校还略高一些,他们养老保险等都有保障。
就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成都市教育局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双减”加强教师关心关爱工作的通知》,其中第一条便涉及教师编制问题:“员额教师可入编。持续推动‘编制+员额’教师配备管理改革探索,支持对纳入员额管理满3年及以上的优秀教师采取定向招聘、引进等方式吸纳入编。”
按我的理解,这里说的“员额教师”在目前的成都大体相当于没有编制的教师。那么这个新政策的意思就是,临聘教师是可以入编的——当然是有条件的,但门槛大大降低。
我要为成都市教育局这个政策叫好!
俗话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而“老大”是否“抓”,关键是他如何看待投入的效益。如果将钱用于建造形象工程,那立竿见影;而如果花在教育上,估计十年都看不到收效。
因此,同样有一笔钱,是用来修一座高楼,还是用来解决教师待遇问题。这考验着市(区、县)委书记的战略眼光。
作为中国最贫困的县之一,其县委书记都能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教师编制,那些富得流油的发达地区居然还有那么代课教师,当地“父母官”难道不脸红吗?
2023年2月17日晚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