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漫谈·博导说】经济学院-李勇刚:科研能力提升浅见
2023/3/8 8:51:12 阅读:158 发布者:
作者简介
李勇刚,男,1980年9月生,广西桂林人,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西方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绿色发展、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课题,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多项。先后在《财经研究》《南京社会科学》《产业经济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
科研能力提升浅见
作为贵州财经大学引进的一名普通博士,我非常荣幸受到学校“学术立校”办公室的盛情邀请,和大家分享自己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一些心得。近年来,在学校和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在诸多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负重拼搏,砥砺前行,取得了些许微不足道的成绩,但离“学术引导”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很多不足,兹就如何有效提升科研能力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和心得。
1
科学研究要培养兴趣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且非常辛苦而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若要潜心科学研究,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就要坐得下来,耐得住寂寞,承受得住长时间没有产出的煎熬,甚至还要直面长时间无法在研究领域发出声音的现实。因此,要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就需要真正培养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激情。一名科研工作者,除了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外,还要能够始终追随自己的兴趣,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紧扣自己感兴趣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难题或突出困境,设想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和探索空间的研究方向,设计一些更为喜欢和偏好的研究主题,并督促自己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持久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立项,取得少许科研成果,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激励自己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让自己在喜欢的科研领域走深走远。如果缺乏足够的兴趣,机械被动地完成科研任务,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索然无味,消极应对,科研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科研能力也难以提升。
2
科学研究要持之以恒
科研是一种追求,需要投入持续的耐力。要做好经济学研究,取得更多成果,就要在兴趣和爱好的驱使下,在“恒”字上发力,保持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做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长期深耕拓展的思想准备,而不能跟风,做投机主义者。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感兴趣的问题,长时间关注一个方向,持续跟踪该方向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该方向上所能获得的最新理论、最新技术、最适用方法为我所用,拿来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获得具有较高理论价值、较强现实意义以及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前沿研究成果,进而有可能成为某一个方向或领域的专家,在学术圈建立自己的声誉。但是,科研的道路是漫长的,会面临前期研究无法在短时间内“变现”的现实,这时要心态平和,静待花开,而不能转头去搞短平快“突击式”的研究。每每遇到论文无法发表在高水平期刊、申报的课题未被立项、专著未能出版等情况时,可以约上数位好友一同从事户外有氧运动,转移注意力,待心情好转、情绪平复后再全身心投入,根本不必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甚至放弃。
3
科学研究要想好选题
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做有意义和具有研究空间的选题非常重要。找到一个好的问题,构建起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意味着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一般而言,要选好题就要做问题导向的研究。历史上那些学术大师的作品流传千百年,现在我们还在研读,其实大师们都是在回应自己所处时代最急迫的问题或在现实中观察到的重要问题。《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对于我们而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为中国经济学家提供了很多研究素材,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挖掘出一些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素材,形成一套理论,来回应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除了从现实中发现好的选题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找到合适的选题。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就要深入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文献,打好理论基础,还要时刻跟踪这个领域里的新文献动态,精读该领域高水平期刊的最新文章。通过认真研究文献,跟进最新成果,可以拾遗补漏,发现现有理论的不完备之处,甚至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或者完善现有理论体系。此外,作为经济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多阅读一些人口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文献以及社会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文献,帮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创新性、较大研究空间的选题,为更好开展科研工作、切实提高科研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术立校”办公室
转自:“贵财学术之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