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江淮
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数据智能与交叉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南大商学评论》副主编,《经济学报》副主编,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发展经济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陈喆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
冉征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系
创新集群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研究背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促使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空间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区域发展目标已从追求区域协调发展向注重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转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已成为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再次重点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开始表现出产业集群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如沿海城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市场化水平和营商环境等优势吸引大量产业地理集聚,快速成长为产业集群中心城市,而内陆城市则成为发展相对落后的外围城市。一些省份内部也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为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其他城市为外围城市的省内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利用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辐射效应下带动了外围城市的发展。
但当城市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短缺以及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突出,产业集群中心城市逐渐出现容量饱和,竞争优势和产出效率不断下降,要素成本压力增大。为避免进入产业集群衰退期,部分产业集群中心城市开始通过不断引入科技人才、加大研发投入以及增强与其他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等形式培育创新型企业,并逐渐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创新资源在其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城市间技术联系也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转变,表现为各城市申请的专利越来越集中在各个特定技术领域里,各城市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呈现出多样化分工,中心与外围城市从传统的受制于地理半径的辐射效应、同行业竞争关系逐渐转向打破地理半径限制的技术互补格局。这意味着,区域发展模式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创新集群的中心与外围之间以技术关联、技术互补为主要纽带,突破了地理邻近性限制,一个外围城市可以与多个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形成技术互补,多个创新集群中心城市之间也形成技术互补,外围城市之间也会形成局部的技术互补,创新地理呈现出中心-外围城市之间技术网络分布,都市圈和城市群之间联系在创新驱动中更加开放、灵活和相互补充。
本文认为,面对城市间日益紧密的技术分工与合作,依靠产业集群特征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界定已不完全适用于分析城市间经济发展关系。为此,本文尝试从城市技术复杂度和城市间技术互补视角出发,对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进行重新识别,探讨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对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心-外围城市间技术结构的演变,揭示竞争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是呈现收敛还是发散特征,揭示中心-外围技术互补在推动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中的积极作用,考察协同式创新能否促进创新集群中心与外围城市间进行技术互补。
主要发现
本文基于2000-2015年256个地级市的专利申请数据,利用技术复杂度指数和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对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了重新识别,运用β收敛模型并结合空间效应考察了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对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收敛的具体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发现:
第一,互补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首先,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表现出不断缩小的变化趋势,具有收敛性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随着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程度的增加,除以沈阳和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创新集群不存在条件β收敛外,全国及其余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绝对和条件β收敛。在考虑空间效应后,除以青岛为中心城市的创新集群不存在条件β收敛外,全国及其余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对经济增长收敛均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基于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技术结构演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呈现显著的上升发展态势,而技术竞争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中心-外围城市技术结构呈现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过程。无论是否考虑空间效应,竞争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增长均不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表明中心-外围城市技术竞争对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抑制作用。
第三,基于协同式创新对创新集群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外围城市中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越密切,合作倾向越明显,越有利于增加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技术互补程度。而中心城市协同式创新水平和倾向的提高均无法促进中心-外围城市技术互补的增加。
政策启示
(一)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地理格局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变,突出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需依靠城市要素禀赋、创新体系以及市场环境等因素合理定位不同城市在创新集群中的位置,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间合理配置,通过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作用,以及企业作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作用来加快形成创新集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另一方面,增强创新集群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承载能力,在创新资源供给上的政策和体制创新向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倾斜。以创新集群中心城市的创新能级提升,引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二)优化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结构,不断深化中心-外围技术互补以加快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首先,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要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通过增强城市间技术互动与人才交流来不断深化互补性技术体系,以充分释放协同发展潜能。其次,要逐渐打破创新资源流动的行政区域壁垒、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维跨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有效发挥中心-外围技术互补在促进区域发展相对平衡中的积极作用。另外,创新集群外围城市应积极承接中心城市技术转移、主动与中心城市开展技术合作,通过融入创新集群中心城市的技术体系中来不断实现对中心城市的经济追赶。
(三)重视外围城市协同式创新在提高中心-外围技术互补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外围城市,要进一步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创新联合体以及面向高新技术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等,以促进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创新要素的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外围城市创新水平与创新质量,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另外,政府在此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对外围城市的监管和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建创新平台等方式来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增强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四)转变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以地理半径为导向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逐渐转变。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的地理范围已远远大于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地理边界,这意味着,传统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需要发生改变。要不断减弱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地理边界限制,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城市与外部城市的技术互动,实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区域发展格局,通过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发挥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来加快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数据公开
论文附件已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网站http://www.jqte.net/公开。如在科研工作中使用了作者提供的数据和程序等附件内容,请务必在研究成果上注明引文和下载附件出处。
原文刊发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年第1期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