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研究

2023/3/7 17:53:29  阅读:198 发布者: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佳文速递

推送最新一期文献以供赏析,文末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全文。

当前CO2排放导致的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评估显示,19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10年代,全球平均温度增加1.09 ℃,主要是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升高所致。作为“自然—社会”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碳源/汇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2010-2019年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量为1.6 Pg C·a-1,占人类活动碳排放的14%,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为3.41 Pg C·a-1 ,吸收固定了31%的人类活动碳排放。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对控制气候变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研究

武爱彬1,2,赵艳霞2,郭小平1*,范波3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2.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地理信息开发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113.河北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设计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摘要: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测度有助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碳补偿/减缓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该文基于1995-2018年京津冀区域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利用碳排放系数和 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探究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净碳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由1995年的12 461.78t C·a-1增至2018年的35 706.69t C·a-1,但增速减缓,其中北京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在2010年达到峰值,天津在2015年达到峰值,河北仍处在增长状态;2)碳吸收区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燕山—太行山地区,低净碳排放区集中分布在东南平原区,中净碳排放区主要分布在农村居民点和环渤海区域,中高净碳排放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主城区,高净碳排放区主要分布在天津市主城区和石家庄、廊坊、保定等城市市区以及部分县域中心城区;3)碳吸收区域和低净碳排放区域面积占比最大,为90%±2%,但碳排放量主要产生在中高净碳排放区域和高净碳排放区域,由1995年的68.41%升至2018年的87.13%。碳减排措施的综合应用是区域实现碳中和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碳排放;土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京津冀区域

引用格式:武爱彬,赵艳霞,郭小平,范波.基于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数据的京津冀区域碳排放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38(06):36-42.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