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官网获悉,2022年,经济学院陈硕教授与波士顿大学经济系曹一鸣博士合作论文“Rebel on the Canal: Disrupted Trade Acces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1650–1911”被经济学顶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录用。
2023年2月15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陈硕教授与长江商学院徐立新教授、范昕宇教授以及世界银行严循博士的合作论文“Competence-Loyalty Trade off under Dominant Minority Rule: The Case of Manchu Rule, 1650-1911”被公共经济学顶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录用。
一年时间相继发表两篇顶刊
《美国经济学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ER)由美国经济学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EA)于1911年创立。该刊在经济学领域被视为最具有学术声望的期刊之一。《美国经济学评论》的创立宗旨是使读者了解并掌握经济思想与重大经济事件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发表论文的内容涉及经济学基础理论、应用经济学和经济政策评估等的诸多领域。《美国经济学评论》上的论文及讨论议题具有“风向标”意义,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经济学领域现阶段及未来数年的研究方向。经济学SSCI排名4/381
《公共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由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金森教授在1972年创办。该刊是公共经济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创立宗旨是鼓励对公共经济学问题的原创性科学贡献,特别强调现代经济理论及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经济学SSCI排名11/381
文章简介
【1】Cao Y, Chen S. Rebel on the canal: Disrupted trade acces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1650–1911[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22, 112(5): 1555-1590.
成果简介:
贸易可达性的提高是促进还是威胁社会安定,目前学界尚未获得一致结论。一方面,贸易能够创造更多就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贸易可达性提高也会带来更多的摩擦和争端。本文将清朝1826年在京杭大运河施行的“漕粮海运”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实证研究了国内贸易可达性对社会安定的影响。京杭大运河是人类前现代史上规模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交通基础设施。大运河流经的六个省份人口占1820年全球总人口的15%。修建运河的初衷是将江南的粮食运往华北地区,以保障京师及北境边防供给。除漕粮外,大运河每年也输送数量众多的商品,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带来了周边地区的繁荣。自1826年起,清代中央政府开始尝试近海运送漕粮,对运河的维护在1855年后便不再继续并最终于1901年宣布正式弃用。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运河的废弃与19世纪中后期华北地区的动荡密切相关,但该假设从没有得到过系统检验。
基于清代官方档案,作者构建了覆盖 575 个县,时间跨度262 年 (1650-1911 年)的面板数据以检验上述假设。研究设计采用标准双重差分模型(DID):沿河地区和非沿河地区分别被视作介入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两组地区稳定性指标在1826年后是否呈现系统差异。基准回归发现运河废弃显著增加了沿河地区的起义概率。作者进一步展示了估计结果在时空上的分布,并采用多种计量方法讨论其稳健性(CIC 和 SCM、安慰剂检验及子样本取样等)。就作用机制来说,作者认为运河废弃主要通过阻碍贸易可达,而非降低国家能力影响社会稳定。
文章主要贡献有以下四点:第一,贸易机会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科学家长期关注的议题之一,但结论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基于来自中国的历史自然实验证据发现贸易可达性丧失会显著增加冲突概率,推进了对这一议题的理解。其结论也凸显出封闭经济体中贸易波动对社会稳定的潜在负面影响;第二,本文关注了该领域学者较少研究的永久冲击(相对于暂时性冲击)、国内贸易(相对于国际贸易)以及城市地区(相对于农村地区)等方面,补充了现有文献;此外,作者在机制讨论部分通过子样本取样方法剔除掉贸易冲击中收入冲击的作用;第三,与已有关于交通基础设施文献侧重于当代语境下的公路与铁路,本文所关注历史上大运河的政治与社会影响丰富了该领域文献;最后,19 世纪以来中国华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动态及对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是政治学与历史学者所关注的传统议题之一,本文发现从经济学实证分析角度增加了对该议题的理解。
【2】Competence-Loyalty Trade off under Dominant Minority Rule: The Case of Manchu Rule, 1650-1911【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成果简介:
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长期以来为政治学、社会学及管理学文献所重视,但相关经济学研究较为有限,后者更侧重绩效、效率及激励等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框架并结合实证证据研究了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制衡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基于中国清代1650-1911年督抚数据,作者发现制衡虽看上去重复甚至冗余,但体现了制度设置中的理性及策略性。就形成原因来说,治理复杂程度会显著增加制衡的产生;就影响来说,有效制衡往往与更好的经济发展、更有效的政策实施及更高的组织权威认同相联系。该文发现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委托-代理框架下组织权力动态的丰富图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总结吸收前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高我们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
作者简介
陈硕,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 。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及应用微观计量经济学。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2006-11年,获社会科学博士学位)、经济学系(2005-06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和中国山东大学会计学系(1998-2002年,获管理学学士学位)
陈硕在国内权威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统计研究》、《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超过12篇论文,英文成果发表于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及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上。英文成果已经被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都柏林大学等欧美著名高校经济系和政治系的研究生课程列入阅读材料。除此之外,他还有一本专著和一本译著。陈硕还主持一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两项省部级课题。
转自:“社科学术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