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北京大学法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在凯原楼报告厅举行。经学校研究决定,任命郭雳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任命朴文丹、车浩、刘哲玮、戴昕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庆伟,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艳红,法学院党政班子成员及学院全体教职工出席会议。
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吴艳红宣读了《关于法学院行政班子任职的通知》,并对法学院新一届行政班子表示祝贺,对上一届班子勤勉敬业、履职尽责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孙庆伟副校长代表学校向离任的院长潘剑锋教授、副院长薛军教授颁发了感谢牌。
潘剑锋教授、薛军教授相继发言,表达了对全院师生员工的感谢、对新一届行政班子的支持与祝贺。两位老师深情回顾了任职期间,在学校领导亲切关怀、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下,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等各方面所作的诸多努力,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为学院建设贡献力量,相信在新班子的带领和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工作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进一步的拓展和突破。
郭雳院长代表新一届行政班子作了表态发言。他感谢学校和全院同仁对新一届班子的信任,向潘剑锋院长及上一届班子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和敬意。他表示,新一届行政班子将赓续传承宝贵精神,提高站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心聚力,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加强法学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夯实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中国特色法学理论创新,开展更多具有学术影响力、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加强行政服务保障和协同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全院师生和校友,全面推动学院“双一流”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孙庆伟副校长在总结讲话时表示,法学院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历届党政班子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全院教职工守正创新、不懈奋斗的结果。北大法学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优秀的教育传统,学校对法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他代表学校对新一届行政班子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聚焦时代使命,推动学科建设,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中国法治实践,将学科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抓住发展机遇,推动本土特色法治理论的创新研究。二是深化立德树人,培养时代英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探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发扬民主作风,凝聚发展合力,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为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北京大学法律学科发轫于1904年,在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拥有经济法学、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作为拥有国家法学一级重点学科的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国际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史学、知识产权法学等诸多法学二级学科都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
郭 雳 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法学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经济法/国际经济法)美国南美以美大学法学硕士(国际法/比较法)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国际金融)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国际法)
工作经历
2005——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2008——2009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2003——2005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
经济法、国际经济法、法律与金融、商法、比较法
研究成果
著作1. 《主权财富基金的监管因应与治理改革——以中投公司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2. 《证券律师的行业发展与制度规范》(法律出版社,2013)3. 《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曹凤岐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 《信用征信法律框架研究》(与李清池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5. 《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法律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美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思在录:金融法律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win Peaks Financial Regulation (edited by Godwin & Schmulo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1, UK)9. Chinese Expans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Publishing (with Rizzi, etc., 2016, US)10. Research Handbook on Shareholder Power (edited by Hill & Thoma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5, UK)11.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Takeovers in China (with Rizzi & Christian, Wolters Kluwer, 2012, US)12. Chinese Business Law (Securities) (edited by Bu, C. H. Beck & Hart Publishing, 2010, UK & Germany)论文1. 《数字化时代个人金融数据治理的“精巧”进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22年第5期2. 《金融危机后美国私募基金监管的制度更新与观念迭代》,《比较法研究》2021年第6期3. 《新发展格局下资管业务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江汉论坛》2021年第7期4. 《新时代国际法律风险应对与全球治理推进》,《中外法学》2021年第4期5. 《创新涉外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6. 《注册制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重构与完善》,《商业经济与管理》2020年第8期7. 《双层股权结构国际监管经验的反思与借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9年第2期8. 《作为积极股东的投资者保护机构——以投服中心为例的分析》,《法学》2019年第8期9. 《智能投顾开展的制度去障与法律助推》,《政法论坛》2019年第3期10. 《机构投资者投票顾问的法律规制——美国与欧盟的探索及借鉴》,《比较法研究》2019年第1期11. 《中美一流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以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第11期12. 《智能投顾发展的法律挑战及其应对》,《证券市场导报》2018第6期13. 《证券执法中的公共补偿——美国公平基金制度的探析与借鉴》,《清华法学》2018年第6期14.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风险溯源与监管创新》,《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15. 《“国际法治”重构背景下的主权财富基金实践——兼论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定位与完善》,《江汉论坛》2017年第12期16. 《互联网平台拆分销售私募债问题探析》,《证券市场导报》2016年第5期17. 《中国式监事会:安于何处,去向何方?--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再审思》,《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18. 《证券违法活动检举人的激励与保护机制——美国的相关实践及启示》,《江汉论坛》2016年第4期19. 《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的审查标准与利益平衡》,《北大法律评论》第15卷第2辑20. 《域外经济纠纷诉权的限缩趋向及其解释》,《中外法学》2014年第3期21. 《利率市场化的逻辑、路径和试验区》,《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22. 《我国证券律师业的发展出路与规范建议》,《法学》2012年第4期23. 《WTO争端裁决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影响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4. 《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最新发展——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解读》,《法商研究》2012年第4期25. 《美国证券域外纠纷诉权新解》,《证券市场导报》2011年第11期26.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法律职责配置》,《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7. 《信用卡套现责任体系之完善》,《法学》2010年第12期28. 《个人理财业务中的银行义务配置》,《金融论坛》2010年第7期29. 《中投境外投资并购的监管环境与模式选择》,《清华法学》2010年第5期30. 《证券欺诈法律责任的边界》,《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31. 《信托主体之股东身份的法律解析》,《证券市场导报》2010年第3期32. 《美国私募基金规范的发展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9年第4期33. 《中投:主权财富基金的控股公司路径》,《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34. 《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制度反思》,《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35. 《交叉持股现象的分析框架与规范思路》,《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年第4期36. 《美国证券执法中的行政法官制度》,《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4期37. 《我国征信体系的经济分析与法制构建》,《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38. 《担保公司参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政策分析》,《法学》2007年第1期39. 《金融机构保底理财的合法性迷局与困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6年第5期40. 《特定对象发行:制度构建与疑义相析》,《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41. 《〈证券法〉修订草案中的若干问题及完善》,《法学》2005年第8期42. 《美国两级证券监管实践、理念分歧及其思考》,《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8期43. 《台湾地区证券私募法律规范的最新发展、评析及启示》,《中外法学》2003年第4期44. 《WTO争端解决的个案剖析与启示)——以美国、印度药品及农用化学品专利纠纷为视角》,《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45. 《美国31条款与世贸争端解决机制的互动与前景预测》,《中国法学》2001年第5期46. 《证券私募发行中民事责任的初步研究——以虚假陈述制度为中心》,《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47. 《开放式基金及其法律问题研究》,《法学》2001年第3期48. Regulating Investment Robo-Advisors in China: Problems and Prospects,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Vol. 21, Issue 1 (2020, UK, SSCI)49. Is Australia’s “Twin Peaks” System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 Model for China?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46, Part 2-3 (2017, HK, SSCI)50. Chinese Style VIEs: Continue to Sneak under Smog?,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47, Issue 3 (2015, US, SSCI)51. In Search of a Place in the Su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uropean Business Organization Law Review, Vol. 15, Issue 3 (2014, UK, SSCI)52. The Fledgling Securities Fraud Litig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Law Journal, Vol.39, Part 3 (2009, HK, SSCI)53.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or Universal Bank? - A Comparative Note on the Latest Amendment to China’s Commercial Bank Law Art. 43, Banking Law Journal, Vol. 121, No. 10 (2004, US)
荣誉奖励
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法学科研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首都法学优秀成果奖、“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先进个人、中国法学会“青年论坛”、“上证法治论坛”优秀论文奖等。
来源:双一流高校综合自北京大学法学院
转自:“环球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