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Science 神奇突破:打一针,大脑里长出了电极!

2023/3/6 11:32:16  阅读:12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学术经纬 ,作者学术经纬

向动物的脑部打了一针后,接受注射的部位在 10 分钟内竟然自行长出了电极。

近日,《科学》杂志报道了这项充满科幻色彩的颠覆性技术。来自瑞典多所高校的科学家合作,开发出一种在活体组织内制造生物电子器件的新方法,并且为在体内制造完全集成的电路铺平了道路。

「几十年来,人们一直试图造出模仿生物学的电子器件;而现在,我们可以用生物学为我们创造这些器件。」 领导这项研究的瑞典林雪平大学 Magnus Berggren 教授点评道。

前两年,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实验曾经出了一次圈。无论是脑机接口技术,还是利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神经疾病,往往首先需要向大脑中植入电极。这个过程不仅具有侵入性,而且会用到与生物组织不兼容的刚性电极基底。后果是,电极周围很容易出现炎症,器件的性能也会逐渐受损。

显然,柔软的生物组织与坚硬的电极基底之间存在一道隔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研究团队另辟蹊径:既然植入电极存在种种弊端,那就彻底摒弃这个策略,改成让生物体自己「长出」柔软的电极。这样一来,就不再需要刚性基底,生物兼容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为了做到这一点,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精妙的化学反应。他们首先调制了一份用于注射的「鸡尾酒」凝胶——简单来说,其中主要有两类有效成分,分别是可以组装形成导电聚合物的一系列单体分子,以及两种催化这个组装过程的酶。

将凝胶注射进生物组织之后,氧化还原酶首先出场,将生物体自身的代谢产物葡萄糖、乳糖分解,产生过氧化氢。随后,过氧化氢充当了聚合反应的氧化剂,在另一种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与单体分子反应,最终形成柔软、能够导电的聚合物凝胶。

因此,不需要经过基因改造,也不需要对外部信号的调控,注射进体内的凝胶仅仅是在常见代谢产物的帮助下,就触发了电极的形成机制。

「与身体组织的接触改变了凝胶的结构,使其产生了导电性。根据生物组织的不同,我们可以调整凝胶的成分,使得导电过程延续下去。」这项研究的另一位通讯作者 Xenofon Strakosas 博士说。

接下来,在瑞典隆德大学的实验室中,凝胶注射的效果与安全性在一系列动物实验中得到了检验。

研究团队分别向斑马鱼的脑部、心脏和尾鳍中注射凝胶,很快这些组织中自行长出了聚合物电极。在此后的 3 天中,这些斑马鱼能够正常游动、行为没有出现异常,并且凝胶周围也没有表现出组织损伤的迹象。

在接下来的水蛭实验中,研究团队将凝胶注射至水蛭神经组织周围,展示了导电凝胶如何将神经组织与微型柔性探针上的电极相连。此外,他们还在离体的哺乳动物(牛、猪和鸡)肌肉组织中同样培养出了凝胶电极。

论文指出,这种全新的方法可以将导电材料靶向特定的生物结构,从神经刺激创造合适的交互界面。从长远来看,这项技术有望在生物体内制造完全集成的电子电路。

这项技术还将为脑深部刺激技术带来新的提示,甚至帮助受损的神经重新生长。在医学应用中,向大脑中植入电极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大脑实现对假肢的操控,甚至是增强记忆力。但传统的电子材料会导致炎症或是产生疤痕,限制电极在活体组织中的工作寿命。

「通过改变化学成分,我们可以开发出被脑组织和免疫系统容纳的电极。」隆德大学医学院的 Roger Olsson 教授说。

2015 年,林雪平大学的科学家就曾打造出「电子玫瑰」,用导电凝胶在玫瑰花茎中形成电路。相比之下,最新研究克服的挑战更加艰巨:植物细胞具有刚性的细胞壁,可以形成电极;但动物细胞更像是一个个软块,改造的难度也更大。

在同期《科学》的视角文章中,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 Sahika Inal 教授点评道:「要确认该技术是否适用于长期植入,验证其长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将至关重要。这项技术表明,任何活体组织都能转化为电子器件,这也让该领域更接近于生成有潜力伴随终生、将对组织的伤害最小化的生物-非生物界面。」

转自:“丁香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