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立项国社课题的三类选题(外国文学)
2023/3/1 15:27:13 阅读:161 发布者:
本文根据陈靓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陈靓,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文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CSSCI)副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及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北欧文学、美国本土裔文学和区域国别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一般、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在Aktualitet: Litteratur, Kultur og Medier、Nordlit、Expliator、《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及一般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平常在看文章的时候,鼓励大家多看看网上其他学科的文章,尤其是哲学和美学领域的文章,这其实对我们的文学研究非常有帮助。因为哲学是根,其他学科是它开出的花,无论那些问题有多难,都逃不出哲学的范畴。举个例子,南京大学的张异宾教授是哲学学院的教授,他对于拉康、福柯与阿甘本等学者思想的把握非常有高度,并分别写了三本专著。同时,他的论述广度无疑也要远超于我们,比如对于福柯“权利话语”的理解。总结来说,从哲学的高度先去把握研究对象,之后来反观目前可能困扰着我们的一些关键词。我认为,这能够很好地去测试我们对相关文学理论以及文学理论家的把握。因此,我们文学研究应该做出这种跨学科的姿态和努力。
一、外国文学已立项课题选题的三大分类
我们具体看一下比较文学方面的研究。从中标课题的类别这一角度而言,大部分课题,或者说差不多一半课题都具有某种比较的性质。就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课题选题来看,我将它们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个是不同区域的比较文学研究。这一点其实我们都能够理解。比较文学类的课题之所以比较容易中标,是因为这类研究很契合国家的文化传播策略。比如说“中国与德国的文学关系研究”,这当然是较为明显的一个比较性课题选题思路。
第二个是影响类的研究。比如,“马尔克斯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研究”。如果大家关注国社科的话,相信对这些选题都应当比较熟悉,或至少都见到过这些选题,对它们有些印象。这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影响研究。另外,即便我们不谈比较文学,我们还可以看比较文化,这个也很有意思。比如,“19世纪中国文化典籍在德语世界的译介流传影响研究”。其实个人认为,这个选题要比中国文学典籍更好做一些。因为“文化”的研究门槛相对低一些,这么说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因为,对于文学典籍而言,我们会涉及到更多的传播,或者是文学性的探讨。相比之下,文化作为一种符号,或即便是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符号,其文化语境的传播也会更好把握一些。我觉得文化也同样很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或者说更接近国家的关注点。
第三个是中外文化的一致性、共同性研究。比如“俄苏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话语范式建构若干问题研究”这一立项课题。所谓的话语范式,其实就涉及到“文学性”本身的这个核心问题。同时,如果我们是做英美文学的,或是做小语种文学研究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做类似这样的选题设计?这其实也是一种选题设计的思路。
二、借助团队搭配弥补自身前期基础的不足
有的老师可能会觉得,自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没有经验。对此,根据我自己国社科申报的经验来看,个人认为,前期成果固然重要,但其实只要我们的选题够好,同时又能在论证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其实完全能够很好地弥补前期的不足。以我自己去年中的重大项目为例,其实我前期的基础并不是很丰富的,只不过在申请时可能团队成员人数比较多,语种也比较丰富(十几个语种)。在这其中,我觉得团队的搭配很重要。简单来说,即使我们在申请项目时,自己做的前期研究并不是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邀请其他学者参加课题来弥补这一不足。比如,我们外国文学课题的研究,可以邀请中国文学领域的相关学者来加盟我们的团队,一起去设计课题本子。
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概念。即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应当清楚自己选题的申报范畴,或者说我们课题选题的定位。我们不要总是受自己以前写过哪几篇论文的局限。如果我们有这个意向和兴趣的话,完全可以考虑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一些相邻的学科),或者其他的语种来帮助我们去更好地拓展或更新选题。
小结
总的来说,课题申报过程中选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的确能够影响到我们的整个论证。选题好,课题申报也就成功一半了。另外建议大家在每年国社科、教育部课题申报结果出来之后,看看这些中标的选题。不光是自己的领域,各个领域我都会去看一下。所以,大家平时也可以去关注一下以往三到五年的选题,看看其他作者是怎么设计课题申请书的,他们的论证角度是什么样的,或者他们的申请书的结构和措辞又是怎么选的。
转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