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不集中?怎样同时开展多个方向的研究?
2023/3/1 15:20:55 阅读:112 发布者:
本文根据陈靓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陈靓,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英文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CSSCI)副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及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北欧文学、美国本土裔文学和区域国别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一般、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在Aktualitet: Litteratur, Kultur og Medier、Nordlit、Expliator、《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及一般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一、顺应国家规划,不抵触多领域研究
“二十大”报告内容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规划,或者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它给我们带来的历史责任其实也是非常重的。比如在国家层面做了诸如“中华外译”之类的一些项目。而我们在相应的学科转型,或者是一些聚焦的时候,也需要来与这些方向的发展对接。
个人认为,我们作为学者不要抵制这些项目,做学问不一定非要高山流水。一个学者不可能只有一个研究方向。我本人就同时做多个方向的研究,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的研究方向从研究角度上、框架上都是能够互相丰富、互补的。包括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也会用多个角度相比较的方式来进行探讨。我觉得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只研究某个单一的问题。当然,纵观学术史确实有这样的个例。但是,多做几个领域的研究其实对自己应该是有好处的。
二、从国家宏观要求中,找到多领域研究的“抓手”
如果说以上就是我们从“二十大”报告中相关内容来构思选题,或者说从精神层面来感受一下宏观的要求的话,那么我们还应该逐渐地去找一个“抓手”。今年可以说是“区国科学”(区域国别学)的元年。教育部在提出“区国科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时候,其实国家也是希望通过这个具体的“抓手”来落实新文科。新文科归根结底只是文科内部的一个大融合,而区域国别可以说是人文社科加自然科学的一个大集合。我们经常说“大国之学”,其实正是出于中国战略发展的一种考量。所以,教育部这样的规划,其实是从国策层面来明确进行要求的。也正因此,我们应当要有一个综合学科的大视野。我们要借助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对象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中外关系等。大家注意一下几个词:历史、文化……这都是我们比较擅长的话题。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关系,这些涉及到比较实际的问题,也即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区域。总之,我们要注重全球与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并去提倡与政治、国际经济与国际法等学科形成交叉认同。
其实,我们在看这样一门学科的时候,都应该去思考“区国学”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并且我们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去更好地丰富自己。对于很多教授而言,转型可能是比较辛苦的。但我觉得对于年轻的学者而言,这种转型其实是很好的思路,也很方便。所谓的“船小好调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区域国别学是一个宏大的视野,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其他学科方法论层面的启发。
三、以开放的心态审视各个学科,从不同学科中寻找可借鉴资源
对于有的学科,比如说数学,它作为知识而言,我觉得自己很难出奇迹。因为我的高中数学就非常不好,因此才选了文科,现在让我去看高等数学,我根本看不懂。但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所感受或分析的角度和逻辑以及视野,其实是可以被我们所吸收和借鉴的。我们一直在靠严谨的推理模式,“1+1=2”的模式来进行相关的逻辑性的构建。其他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这种考证、田野调查、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我们其实更多地可以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去获得相关内容。这也是我很喜欢看别的学科的论文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尽管我可能看不懂他们的研究对象,但是我还是乐意去看他们是怎么做研究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去看,哪些理论我们可以学习,或者说可以直接与我们的研究相关联。
但如果有的学科之间关系过远的话,比如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等。对此我们也是需要不断地接触和学习。这样一来,才能够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本体带来更多新的视角或某种新的分析框架。也即,我们在分析一部作品的时候,可以从它的文学本体层面来分析。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的文学理论,包括哲学理论。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历史性的一部分来看。这时的分析视角,就会融入社会学的研究思路。但同时,我们仍然是基于文学研究本体出发来做这个事情的。诸如国外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等等都是比较喜欢这个风格的。因而,“区国学”固然给我们带来种种挑战,但更多时候也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这也是国家层面给我们发出的一个很强信号。近两年,各大高校纷纷成立“区国别”的一些研究中心和机构。同时我们看到,相应的一些学术研讨会也比较多。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去关注。
转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