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汪雅霜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汪雅霜,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教育学博士,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副秘书长。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访学。侧重于运用实证方法来开展学生学习评价、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政策评估等方面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第一作者在《教育研究》、BMC Medical Education等CSSCI或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单篇最高被引200多次,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基于I-E-O模型的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研究》等著作,以副主编身份连续五年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
上次我们通过介绍定量研究里实验法的具体案例(参见《实验法五要素的案例解析》),提出了实验法的五要素,分别为案例背景、研究问题、研究设计、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本节我们将继续对该案例(词汇呈现形式对测试成绩的影响)进行解构分析。
一、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
实验研究通常始于一个总问题,一旦总问题确定后,研究者需要厘清其中涉及的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产生的结果。除了这两个变量,定量研究还会有控制变量,但我们本节主要介绍自变量与因变量,即定量研究的必备概念。上次的案例中自变量是“词汇呈现方式”(一种是单词附中文释义,另一种是单词附中文释义外加情景化例句),因变量是两种词汇呈现方式所导致的“词汇学习效果”(三项测试题)。
此外,定量研究还需要有研究假设(国内在2010年前后开始重视研究假设,近五年越来越规范,即在文献综述或者分析框架部分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分为零假设(又称“原假设”)与备择假设。零假设是指事物之间不存在差异或没有影响,反之备择假设就是有差异、有影响。一般来说,研究者要做的就是推翻零假设,证实备择假设。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严格的方法是将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且两组或三组之间要有可比性,否则将失去研究意义。比如研究学生的英语成绩时,若一个班的成绩比另一个班的成绩高10分,那么这样的实验会缺少价值。
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非常重要,用来证实因变量的结果。在《实验法五要素的案例解析》中,周老师准备了两个新词数量相同的词汇表,以呈现不同的词汇学习方式。
3.实验评估
该案例的实验评估用到的是三部分词汇测试题,其原因是,如果只有第一部分题型,也即只有一个因变量时,研究结论可能是一个常识。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挖掘因变量,使其内涵更丰富。在《实验法五要素的案例解析》中,第一部分题型为中英对译填空,但通过研究结果可知,这种有情境化例句的呈现方式对于该题型并没有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在第三部分“造句”中效果明显。如果没有把测试成绩分为三部分,我们就无法得到现在的结论,也无法得知这种新型的词汇呈现方式对哪种题型的效果更好。这样的话,我们的研究就变成了一个无趣的研究,同时也不够接地气,也即无法为一线教师提供实际的建议。但如果将因变量细化,就可以告诉广大教师这种词汇呈现方式指向的是学生的高阶能力(造句),如果要做填空题或中英对译题,则用传统的词汇呈现方式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更有针对性。
三、实验研究流程图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提出问题与假设,界定变量,然后细化研究问题。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研究问题至关重要,方法一定要服从于问题,也即我们应先有问题意识,然后基于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选择实验对象。一般情况下选择自然班为宜,但需要清楚了解关键干扰变量的情况。
第三步:选编实验与测试材料,包括设计实验材料与指定测试工具两项任务。
第四步:实施实验。研究者首先要确定实验步骤,然后对被试进行实验处理。
第五步:数据分析。设定评分标准、评改试卷、录入数据、按照研究子问题逐个分析数据。为了提高研究的效度,研究者需要尽量排斥干扰变量的影响。
其中,文献阅读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我们一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尤其是第一、三、五步。
小结
综上,我们在《问卷调查法及案例解析》与《实验法五要素的案例解析》中介绍了定量研究最常用的两个方法——问卷调查法与实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最为常用,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如果使用实验法研究高等教育可能更复杂,难度也较大;但如果研究基础教育,实验法相对更容易,比如可以利用自己实习学校的班级,为实验提供便利。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也会使用实验法,但教育研究的实验与自然科学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伦理道德问题。在教育研究的实验中,我们不能强行干预实验对象(学生),只能在自然状态(尽可能不干扰正常教学)下开展实验研究。
此外,实验研究可以有多种比较,实验对象可以是两组、三组,也可以是多组,甚至也可以组内比较。比如只有一个班,则可以把班内同学进行分组。
转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