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基本概念
实验研究是一种受控研究方法,其中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用于评估其对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影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中涉及的概念主要包括:变量、实验处理与实验变异、前测与后测、实验组与对照组、配对与随机化。
02 发展历史
实验研究方法最早应用于自然科学,成为其主要研究方法。文艺复兴以来,正是由于采用了实验方法,自然科学才建立了理论与经验事实的联系,推动了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实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并极大地促进了其发展,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实验方法对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努力将实验方法应用于各自的学科。在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中,实验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心理学是管理学的基础之一,实验研究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长的历史。将实验方法引入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的革命。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运用当时所能达到的技术,使用与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相同的实验方法,对人类心理进行较为精细的系统分析。这标志着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也标志着心理学走向科学之路。自从冯特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得到空前速度的发展。1883年,仅在冯特创立实验室4年之后,郝尔在美国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1888年到1895年,在美国兴起了遍及全美的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潮流。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各种学派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各式各样心理学风起云涌。大多数心理流派,无论其观点多么变化无常,都将实验法作为证明自己观点的工具。
实验研究法在教育学领域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验和假设检验的逻辑方法在德国教育研究中问世。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奠定了教育实验的基础。1901年,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的概念,1908年,拉伊发表了在德国誉为“继赫尔巴特以后教育学说新纪元”的标志性著作――《实验教育学》,主张教育应该和心理学一样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教育学应建立在教育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和假设的逻辑与方法以及定量描述,来确定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克服以往的教育理论只重视思辨的缺陷。自此,教育实验开始在教育领域盛行起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教育研究的手的逐步科学化和高技术化,计算机的运用,用数学方式检测、描述、模拟,进行量化分析,使教育理论向严密科学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上世纪教育学领域的每一项重大科研成果,都与教育实验相联系。
实验研究法在经济学领域的发展
瑟斯顿于1931年所做的用实验方法确定无差异曲线的研究是有关个人行为实验研究的开创性工作。这个研究虽然后来招致了许多批评和修正,但它开拓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1948年,张伯仑在哈佛大学组织了关于垄断竞争的首次试验,研究了46个均衡价格略有变化的市场情形,得到了一些重要变量的实验数据,当时的研究生弗农·史密斯沿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后来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了经济学实验研究的一代宗师。1952年,福特基金会和密执安大学共同召开了一次题为“决策过程中的实验设计”会议,会上包括纳什参与的研究n个人小规模博弈行为的实验等重要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个会议的参加者如马夏克、拉德纳和西蒙等人对博弈论理论以及实验方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经济学实验研究的转折时期,实验经济学日益兴盛,开始得到许多基金的大笔资助。80年代至今的实验经济学呈现出一种爆炸式发展势头。实验方法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学派的经济学刊物上,使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引起主流经济学家的注意,甚至对传统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03 操作步骤
一、研究人员预先提出因果关系的假设。
二、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检验。典型的实验研究包括两类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指在实验中接受实验处理的组,将该组的观察结果与未实验处理的对照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对照组不接受实验,作为比较实验组观察结果的基线。通过系统地操控一至数个假定有关的自变量,并在客观状态下,以及在固定其他自变量的可能干扰影响的条件下,观测其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三、记录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04 范文推荐
1.《PPP项目中信任对商业模式创新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社会资本创新能力的调节作用》,杜亚灵、凌美鲜,《管理工程学报》,2021-10-22
2.《行为定向广告透明度对广告效果的影响》,王永贵、刘冬梅、晏丽,《经济管理》,2022-8-15
3.《禀赋不均、信任水平与财富增长——来自实验经济学的证据》,陈叶烽等,《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6
4.《移动支付对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影响——来自ERP的实验证据》,张涵、罗蓉、苏文海,《心理学探新》,2021-8-1
5《竞争机制会“卷”走合作行为吗?——来自公共品博弈实验的证据》,罗俊、戴瑞楠、张真,《经济科学》,2022-4-20
6.《目标结构、信息干预与信用卡还款决策:来自实验室实验的证据》,郭晓寒、吴晓琴、罗俊,《经济学报》,2022-3-15
7.《性别差异对研发投资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吴祖光、万迪昉、王文虎,《运筹与管理》,2022-6-25
8.《社交媒体中的新冠疫苗信息框架及其对疫苗犹豫的影响——基于新浪微博的内容分析与在线控制实验》,崔家勇与王锡苓,《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2-5-26
9.《社交网络平台中的社会资本积累:一个微信群实地实验》,李彬与翁慧敏,《世界经济》,2022-4-10
10.《实验经济学与新技术的融合演化趋势分析》,刘伟与刘子霖,《经济与管理》,2022-1-6
11.《提升触屏购买广告效果研究——来自APP实验的证据》,王虹等,《管理科学》,2021-11-20
12.《天气和空气污染对诚信行为的影响:一项校园丢钱包的现场实验》,赵玉杰、高扬、周欣悦,《心理学报》,2020-5-21
13.《拖延行为的干预:计划行为理论和实施意向的影响》,林琳,《心理学报》,2017-7-5
14.《网络突发事件中的负性偏向:产生与表现》,张梅等,《心理学报》,2021-10-26
15.《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与厂商广告策略的实验研究》,汪敏达、李建标、陈志斌,《中国工业经济》,2022-5-9
作者:李岩
转自:“科研写作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