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大王朝辉课题组提出中国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新策略
2023/2/28 14:17:26 阅读:18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CellPress细胞科学 ,作者Cell Press
交叉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2050年人口将达到90亿,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才能满足需求。小麦是世界主粮作物,提供人类20%的蛋白质和卡路里。近年来小麦增产速度开始减缓,如何实现进一步增产对于保障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小麦籽粒的一些关键养分含量通常较低,不能充分满足人体健康需求,小麦生产中大量或过量施用化肥也降低了养分效率,还对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优化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日,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iScience在线发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朝辉课题组题为“High yield with efficient nutrient u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whe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76个田间试验,结合大量文献数据分析,提出通过优化小麦品种和施肥管理实现我国小麦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新策略。
图1 高产优质高效模式图
研究发现,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小麦高产主要是通过高量施肥条件下的高穗数和高生物量,即高养分投入+大群体实现的,高产的同时小麦籽粒氮和硫含量提高了,但锌含量降低了,氮效率也降低了。论文提出,到2035年,若在适当减小群体、将穗数减少10%的情况下,实现小麦产量提高10%,需稳定粒重,同时将穗粒数从31.8粒增加到38.5粒/穗,地上部生物量提高3.2%,收获指数从46.6%提高到48.6%。这样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可维持目前的较高水平,同时铁、锌和硫含量显著提高,作物和肥料的氮磷钾效率也显著提高。具体措施应考虑通过适当控制穗数,在高粒重基础上,选育高穗粒数、高生物量和高收获指数的小麦品种,结合严格的监控定量、优化施肥,以确保实现小麦产量、营养品质和养分效率协同提升。
图2 不同国家产量和养分含量。A,小麦产量、生物量和收获指数。B,小麦穗数、穗粒数和粒重。C,籽粒大量元素含量。D,籽粒微量元素含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宁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朝辉教授为通讯作者。党海燕(在读研究生)、牟文燕(毕业研究生)、马健雄(在读本科生)、马悦(毕业研究生)、王丽(毕业研究生)、石美副教授、田汇副研究员、刘金山副教授、陈应龙教授(西澳大学)为共同作者。
转自:“植物生物技术Pbj”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