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工业机器人如何重塑中国就业结构

2023/2/27 17:00:50  阅读:173 发布者:

来源:《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2

工业机器人如何重塑中国就业结构

董雪兵      池若楠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和就业份额连年下降,引起了政界和学界对中国“过早去工业化”的担忧。本文结合中国CFPS数据库和IFR数据库,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2013-2017年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增长解释了同期中国制造业相对服务业就业份额下降原因的12.56%。工业机器人一方面提升了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劳动力新进入水平,并促进了企业层面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另一方面促进了劳动力个体层面从其他行业流向服务业。然而,工业机器人对促进制造业劳动力流向服务业影响并不显著,且对增加制造业失业率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从职业选择看,工业机器人提高了劳动力选择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制造生产类职业的概率;从替代类型看,工业机器人主要是减少了与其任务内容相重合的职业就业概率,与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无关;从行业工资性收入看,工业机器人提高了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对制造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影响不显著。

一、问题分析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就业绝对规模与就业份额同时出现了下降,从城镇单位来看。2001-2013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由3070.1万增长到5257.9万,制造业就业份额由2001年的27.50%波动上升到2013年的29.04%12年间上升了1.54个百分点;2013-2019年制造业就业人数由5257.9万下降到3832.0万,年均减少237.65万,制造业就业份额迅速下降到2019年的22.33%6年间下降了6.71个百分点。从国际视角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制造业就业份额萎缩。1953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份额达25.86%2019年下降到不足10%,英国制造业就业份额由1962年的32.61%下降到2019年的9.14%,日本制造业就业份额由1973年的26.03%下降到2019年的15.81%。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就业份额呈“过早”“快速下降”的特点,需引起高度重视。

在制造业就业绝对规模和就业份额同时下降的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数量迅猛增长。2013年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此后,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工业机器人从2013年的13.3万台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78.3万台,并于2016年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就业结构趋势性变动是否有影响,有多大影响程度,如何影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数据库成人数据库,结合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工业机器人数据,从微观视角实证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行业选择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本文可能的研究价值和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就业规模和制造业相对服务业就业份额连年下降提供了解释和经验支撑;第二,从微观视角讨论了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在非农行业间就业选择的影响。现有文献关于中国就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对非农行业间的就业结构变化分析主要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和典型事实剖析,鲜有文献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近年来中国非农行业间就业结构变动的成因;第三,从生产技术变革的视角阐述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进步促进就业结构变动的作用路径,为日后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和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二、观点摘要

本文结合IFR数据库和CFPS2014年、2016年、2018年的成人数据库,从微观视角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密度每增加1台,劳动力选择服务业相对制造业就业的概率增加0.54%2013-2017年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增长解释了同期中国制造业相对服务业就业份额下降原因的12.56%

服务业相对制造业就业份额上升有很多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劳动力在行业间的重新配置。具体又包括三种情况:劳动力从其他行业流向服务业但没有流向制造业,制造业就业规模没有增加,服务业就业规模增加了;劳动力从其他行业同时流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是流向服务业的劳动力总数多于流向制造业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规模均增加了,但是制造业就业规模的增长低于服务业;劳动力从制造业流向服务业,制造业就业规模减少,服务业就业规模增加。二是企业层面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这使得劳动力在没有发生主动跨行业流动的情况下,从统计上由制造业就业人员变成了服务业就业人员。

本文发现:总的来看工业机器人减少了制造业就业绝对规模,增加了服务业就业绝对规模,进而促进了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就业份额。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增加提升了服务业相对制造业的劳动力新进入水平,并推动了劳动力在行业间的重新配置,通过促进其他行业劳动力流向服务业,增加了服务业就业绝对规模,但是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个体层面流入流出制造业没有显著影响。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失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其对制造业就业绝对规模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促进企业层面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使得这些企业的劳动力从统计上由制造业就业人员变成了服务业就业人员。

进一步研究表明,从职业选择看,工业机器人提高了劳动力选择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于制造生产类职业的概率,提高了劳动力选择制造生产类职业相对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的概率,对促进劳动力选择商业服务人员相对制造生产类职业影响不显著;从劳动力替代类型看,工业机器人主要替代了与其任务内容重合的劳动力,与劳动力技能水平无关;从行业工资性收入看,工业机器人密度的增加促进了服务业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工资性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

三、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培养和增强就业人员的技能更新能力。地方政府在推动当地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同时,要制定易被工业机器人替代的劳动力转型就业方案,加强劳动力技能多样化培训,减少与工业机器人任务内容重合的岗位培训。要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强潜在劳动力的知识储备,培育潜在劳动力顺应技术变革要求更新相应技能的能力。加大对智能制造人才培育力度,以适应未来我国人工智能化的产业布局。

2)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服务业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基本特性,许多以网络为载体的服务行业呈现出比制造业更显著的规模经济,要推动服务业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积极推动和开展服务业贸易国际合作,扩大服务业出口规模;要严防低生产率服务业蔓延引发“鲍莫尔成本病”。

3)积极研究制造业就业绝对规模下降背后原因以及应对方法。需要进一步积极研究近年来制造业就业规模下降的背后原因,精准施策,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面对部分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中国要积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

董雪兵,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邮政编码:310058,电子邮箱:dxb@zju.edu.cn

潘登(通讯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310058,电子邮箱:1160 1006@zju.edu.cn

池若楠,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311121,电子邮箱:crn615@163.com

转自:“经管学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