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药学院王红胜教授课题组诚聘副教授、研究员及博士后
课题组负责人简介
王红胜,男,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青年首席。先后获中山大学药学学士学位及香港浸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研究RNA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策略。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6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1、面上4、青年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10多项课题,累计竞争性纵向经费逾2000万元。获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家奖(2019)、中国药学会以岭生物医药奖青年奖(2019)、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家奖(2018)、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2016)、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4)。
近五年以通讯及第一作者在PNAS、Nat Commun、Nucleic Acid R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通讯及第一作者论文总计影响因子超过500,其中19篇IF>10,3篇文章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总计引用次数超过5500次,h-index为45,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等会评或函评专家。被国际知名SCI杂志如Adv Sci, STTT等邀请为审稿人,并任《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青年编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胃肠病学专委会青年副主委、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委会青年常委等学术职务。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第十六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2021)等奖项。担任全国药学统编本科教材《药学分子生物学》及研究生全国统编教材《药物遗传学》编委。
主页:http://sps.sysu.edu.cn/teacher/172
联系电话:020-39943024
电子邮箱:whongsh@mail.sysu.edu.cn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肿瘤生物学、RNA生物学、肿瘤药理学等方向
课题组近年来围绕RNA修饰在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1)阐明m1A、m6A等在肿瘤代谢(PNAS,2022;Nat Commun, 2020)及转移(Nat Commun, 2019;Cancer Res, 2021)中的作用机制;(2)发现新型去甲基化酶ALKBH3的作用(Nucleic Acids Res,2019)并鉴定新的肿瘤标志物(Clin Chem, 2020; Genome Med, 2020);(3)开发出新型单基因去甲基化编辑工具dm6ACRISPR(Nucleic Acids Res,2020)及小分子抑制剂(ASPB, 2022)。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计划:
(1)结合临床资源、生物学信息分析及基础实验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深入阐明包括m6A在内的多种RNA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
(2)以此为靶标开发新型治疗药物及相关治疗手段。
招聘岗位及要求
招聘岗位:百人计划副教授、专职特聘研究员、博士后
岗位要求:
(1)百人计划副教授:取得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杰出人才或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
(2)专职特聘研究员、博士后:获博士学位,从事相关研究方向。
联合招聘
课题组提供联合招聘岗位,已和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人民医院开展合作研究,申请该类岗位的候选者对研究背景有一定的要求,待遇也与中山大学本部有所区别(详情可进一步咨询)。
岗位待遇
1. 薪酬:
a)中山大学基本工资年薪20万。
b)课题组根据绩效提供一定的年终奖励。
c)联合培养职位工资以中山大学标准上浮10-20万不等,不享受校本部其它福利。
d)课题组协助申请广东省额外资助计划。
2. 职业发展:
a)聘期结束可申请转聘中山大学副教授职位。课题组已有一名转聘成功转聘副教授;学院最近一年有4名转聘成功(破除中大过度内卷的成见!)
b)博士后聘期结束可续一期博士后或专职科研。
c)提供推荐出国和进入其它高校科研院所的机会。
d) 校本部博后提供校内博士后公寓,子女可就读中山大学附属学校。
应聘方式
本招聘长期有效,请应聘者将个人详细简历、个人研究陈述及兴趣发送至联系人邮箱。简历请标注已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或中科院分区,邮件标题请写成“应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后_你的姓名”的格式。
中山大学药学院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依托单位药学院成立于2002年,目前共有教职工13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及各类国家级人才16人,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药理学”及广东省“药学”一级重点学科。2017年及2022年中山大学药学学科均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是我国入选药学双一流建设七家单位之一。2021年,US News世界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专业排名全球第20位,国内第4位。2022年,ESI“药理学和毒理学”排名全球前0.7‰,国际排名45,国内高校第6。2022年,软科“药学”全球排名31位,国内第1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超过200 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2 项),横向课题570余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近五年学院累计获得科研经费7.1亿元,授权专利220项,发表SCI论文1600余篇。目前已有4个新药品种完成三期临床实验或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承担在研新药项目20 余项。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学院目前拥有成药性评估及评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重大疾病新靶点与药物研究创新引智基地等2个国家级平台基地、及广东省手性分子与药物发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药设计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实验室及中心,科研场地超过12000m2。学院建设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仪器中心,拥有大型贵重仪器150多台,累计价值超2亿元,如高效纳流液相色谱-超高分辨质谱联用仪、全自动氢氘交换高分辨质谱仪、小动物超声成像、5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生物大分子X射线单晶衍射仪、分子间相互作用仪等一批高尖端仪器设备。此外,申报单位动物实验中心建设有逾7000m2实验大楼,功能涵盖了动物繁殖饲养、动物实验和药物的非临床评价研究等,成为中山大学医学、药学、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重要服务支撑体系和教学科研基地。
转自:“iNature”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