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噻嗪类利尿剂如何抑制远曲小管回收Na+和Cl- —— 钠氯协同转运体NCC的结构解析
2023/2/27 10:20:03 阅读:18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 ,作者朱盎岐
高血压影响着全球1/3的成年人,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全球范围内带来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1】。肾脏通过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稳态来控制血压,这归功于远曲小管上钠氯协同转运体NCC(sodium–chloride cotransporter),其可以回收Na+和Cl-,进而调节酸碱平衡并控制血压【2】。NCC转运活性下降会引起吉特曼氏综合症 (Gitelman syndrome), 其特征为伴有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的低血压【3】;而NCC转运活性上升会引起假性醛固酮减少症,其特征为伴有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高血压【4】。NCC是很多肾脏及心血管疾病的首要药物治疗靶点,包括像噻嗪类利尿剂,其作为第一个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的口服降压药,仍然是目前首选的一线降压药【5】。尽管应用已久,但是噻嗪类利尿剂选择性抑制NCC的机制目前仍然未知。
2023年2月5日,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冯亮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thiazid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the human Na–Cl cotransporter的文章。通过解析人源钠氯协同转运体(NCC)处于两种不同构象及结合噻嗪类利尿剂的结构,提出了NCC转运离子底物及噻嗪类利尿剂抑制转运的分子机制。
作者通过生化实验设计了两个可以高表达的NCC克隆,随后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3.0 Å 分辨率的向内开口构象的结构,和2.8 Å 分辨率结合降压药聚噻嗪的向外开口构象的结构。在两个结构中,NCC都呈现为二聚体(图1a和图1b),每一个NCC亚基都由跨膜结构域(TMD)和胞质侧调节结构域组成(NTD和CTD)(图1c)。TMD中的TM1-TM12为APC折叠(图1d)。在胞外侧,一个cap结构域立在由TM1、TM2、TM6和TM7形成的螺旋束上(图1d)。二聚体中的CTD相互交叉并形成稳定二聚体的相互作用界面(图1b)。
图1 人源NCC的整体结构
作者还在CTD处发现了ATP(或ADP)的密度(图2a),将其相互作用的R655和L717突变则会造成转运活性的下降(图2d),说明了腺苷酸的结合对于NCC的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CTD的表面观察到了与NTD的相互作用界面(图2b),将其作用界面上的氨基酸做突变,可以观察到NCC的转运活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下降(图2e),提示着NTD-CTD的相互作用对于NCC功能至关重要。NTD中T139的磷酸化对于NCC激活起到了调控作用,在结构中可以发现其位于NTD-CTD交界面中由CTD组成的带正电的区域(图2c),提示其磷酸化可能会调节NTD-CTD的相互作用并介导CTD引起的构象变化。
图2 NCC的调节结构域
作者分析结合聚噻嗪的NCC结构,发现其呈现向外开口的构象,聚噻嗪结合在由TM1、TM3、TM6、TM8和TM10组成的口袋处,并与周围的多个氨基酸相互作用,将其中的N149、F223、N227突变则会使得聚噻嗪抑制效果减弱,这与观察到的结构相吻合(图3)。
图3 聚噻嗪结合区域
在向外开口结合聚噻嗪的NCC结构中,NCC的门腔中途穿过Na+结合位点并在底部到达Cl-结合位点,所以细胞外侧溶液中的离子都可以到达这两个位点(图4a),而在靠近细胞内侧的区域则被堵住(图4b);在向内开口的NCC结构中,这部分则是开放的(图4c),两个离子都可以从相应的结合位点处到达细胞内侧。向内开口和向外开口的结构比对揭示了各种螺旋的移动机制(图4d),比较聚噻嗪周围的氨基酸,可以发现结合聚噻嗪的NCC如果由向外开口转向向内开口状态,聚噻嗪会和TM10的I532和F536产生位阻(图4e),揭示了聚噻嗪可以阻止NCC从向外开口转变为向内开口状态。另外,聚噻嗪结合区域与Cl-结合位点重叠,所以聚噻嗪也可以直接阻止Cl-结合。综上,聚噻嗪通过与底物离子竞争结合并阻止构象转变从而抑制NCC的功能。
图4 NCC的构象变化及聚噻嗪抑制NCC的机制
综上,本文通过解析NCC处于向内开口及结合聚噻嗪向外开口的结构,解释了噻嗪类利尿剂作用于肾脏远曲小管上钠氯协同转运蛋白NCC靶点的机制,并为优化噻嗪类药物提供了结构生物学的指导意义。同时,NCC结构中其他调节转运的结构域也为下一代药物设计提供了基础。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18-0
转自:“水木未来资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