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努斯鲍姆|政治哲学的女性视角

2023/2/22 17:29:11  阅读:296 发布者:

政治哲学的女性视角:

让同情、依恋和爱回归政治

玛莎· C .努斯鲍姆( Martha C . Nussbaum ),女性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与伦理学恩斯特·弗罗因德杰出贡献教授,被美国教育网站 The Best Schools 评为“全球在世的50位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曾获京都艺术与哲学奖( 2016年)、伯格鲁根哲学与文化奖( 2018年)和霍尔伯格奖(2021年)等奖项。1978年以来,努斯鲍姆已出版了20余本专著,其中包括:《善的脆弱性》、《爱的知识》、《诗性正义》、《正义的前沿》、《女性与人类发展》等著作。

《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Political Emotions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一书(以下简称为《政治情感》)最初出版于2015年,在这本书中,努斯鲍姆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为了回应这一问题,玛莎•C. 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在书中,努斯鲍姆要求我们学会从女性视角思考传统的政治哲学议题。

努斯鲍姆做法应当被视为女性主义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蕴含了对于差异政治的思考。传统政治哲学对逻各斯的强调隐含了父权制社会对情感力量的排斥,女性常常因自身情感的丰沛而被取消参与政治的资格。相比之下,女性视角承认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但并不是像弗洛伊德传统那样将女性所展现出来的特质视为道德发展的不足,而是界定为绝对的、不可化约的不同或差异。思想家们应该充分重视女性在同情、个体关怀与情感依恋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与传统伦理学、政治哲学理论不同的真正代表全人类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哲学理论的建构逻辑就不应该单纯由男性主导,仅呈现具有理性化、形式化和冷漠化外观的“同质性”内核,而应融入更多的柔性力量和感性关切,更强调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异质性”。

书名:政治情感:爱对于正义为何重要?

书号:978-7-300-31107-4

著者:  []玛莎·C.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

定价:118.00

出版时间:20221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政治情感的女性视角/

文|阿尔文·Ⅰ. 戈德曼, 马修·麦克格雷斯

在许多男性眼中,女性是一种自出生就被打上“柔弱”烙印的生物。女性主义的杰出代表西蒙·德·波伏娃在其被誉为“女性床头的圣经”——《第二性》中曾说过,就真正的事实表现而言,两性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用电的正负极来做比喻的。男人同时代表了正子和中子,正如我们平日用英文“man”这个字就代表了全人类;女人只能代表副子,与全人类没有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大多数男人而言,“女人只不过是个子宫”。与波伏娃一样,绝大多数女性主义者都致力于改变女性的这种“从属地位”,政治上争取平等的权利,理论上在肯定男女“生物性别”差异的同时,努力从“社会性别”角度重新审视人类以往的思想,并试图重新解读原有的哲学、伦理、历史等各种理论。经过早期女性主义者的努力,与20世纪女性主义者们所处的环境相比,如今的女性无论是在政治权利上还是在自我意识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时至今日,女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女性)依然无法与男性平等。面对这一现实,我们能够为仍处于困境中的女性做些什么?努斯鲍姆在其许多作品中,如《女性与人类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创造能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等书中,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独特而又务实的答案。在这些作品中,她以一种女性主义视角设想并不断重申了一个以“人类发展”和“多元能力”为核心的社会图景:为了让每个人都过上一种与其人类尊严相配的生活,所有人(包括女性)都应当获得一种最基本的保障和庇护,以使其有可能去发展各类不同的能力,而这一多元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差异阶层之间进行资源的再次分配。

在《政治情感》一书中,努斯鲍姆面对的是一个困扰了诸多政治哲学家的现实问题:如何在一个充斥着私欲、贪婪本性、焦虑情绪和自我利益的世界中,为一个合宜社会提供良善的公共文化和稳定的政治原则?她努力把对正义问题的政治学思考与对人类情感的哲学探索结合起来。在她看来,如果要形成各类良善的政治原则并使之保持稳定,就需要培养以扩展性同情(extended sympathy)和相互之爱(mutual love)为核心的种种公共情感。而这种公共情感的培养应该基于女性的而不是男性的情感逻辑。因为面对冲突时,女性的情感所突显的是一种相互性(reciprocity),而不是嫉妒与好胜。她希望所有有志于正义的社会都能够充分重视和发挥这种具有相互性的同情与爱的作用。本书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努斯鲍姆作为一名女性学者的细腻与关怀,其叙事方式紧紧围绕对现实世界人类命运的关切。

在《政治情感》一书中,努斯鲍姆以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作为其政治情感研究的重要素材。在大多数人眼中,《费加罗的婚姻》是一部家庭式情感喜剧,但在努斯鲍姆看来,这种感觉是莫扎特和达·彭特改编后的版本带给人们的。在这部喜剧的首创者博马舍那里,它是激情与政治的,是一部可以解析政治情感的哲学文本,但仔细体会的话,从莫扎特的音乐中依然可以领悟到这一点。歌剧的剧情是这样的:阿尔马维瓦伯爵的男仆费加罗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但好色的伯爵早就垂涎苏珊娜的美貌,他想通过恢复自己早已宣布放弃的初夜权来占有苏珊娜,由此展开费加罗千方百计保护苏珊娜的贞操,伯爵夫人罗西娜与苏珊娜合作扭转乾坤的一系列滑稽而又让人深思的情节。

就故事情节而言,许多评论家的看法是,费加罗与伯爵代表了新旧两种体制,伯爵代表的是封建等级制度,而费加罗代表的是法国大革命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与博爱的新体制。费加罗与伯爵之间的对立就是新旧体制的对立。但有趣的是,努斯鲍姆觉得这部歌剧的音乐比其剧本内涵更为丰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分析源自莫扎特的音乐,而非达·彭特的文本。在她听来,代表自由、平等与博爱的声音不是费加罗发出的,而是由苏珊娜和伯爵夫人发出的。无论是费加罗还是伯爵发出的都是类似的、充斥着男性特质的声音。歌剧中这两个人的配乐都是亢奋而又充满斗志的,费加罗与伯爵的咏叹调独唱发出的都是男性最在意的“激愤的荣誉、复仇的欲望、支配的快感”(本书第42页)。虽然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声音也类似,但女人们的相似性不是为了互斗,而是为了合作。按理说,两人应该是情敌,但她们没有像男性那样专注于打败对方,而是试图通过合作让费加罗和伯爵这两个男人成为充满爱与忠诚的丈夫,让他们专注于情感与快乐,而非复仇与嫉妒。歌剧中这两名女性的配乐暗示着一种相互性与平等,这种相互性与平等是歌剧中的男性绝对没有的。两名女性虽然有阶级地位的差别,但她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似乎完全无等级之分。从苏珊娜和伯爵夫人的歌声中,人们可以听出爱和对爱的追求,只有她们的声音才暗示着自由、平等与博爱。

在此,努斯鲍姆不是在看,而是在听。在她心中,甚至苏珊娜与伯爵夫人都不能完全代表平等与博爱,真正代表平等与博爱的是那个身为男性,却极富女性情感的小人物凯鲁比诺。从凯鲁比诺的音乐与歌声中,她听到的不是追求荣誉的砰砰重音,而是小提琴发出的轻微颤音,是戏谑的跳跃,像是在发出低沉的笑声,它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等级体系,而且积极地颠覆着整个观念。虽然他有男子汉气概,而且很吸引女人,但他并不喜欢控制她们,也不把她们用作在与其他男人的游戏中的棋子。这里所呈现的不是支配,而是魅力和优雅;不是掩盖耻辱或因侮辱而报复的图谋,而是加入女人热衷的玩笑与八卦时“淘气的样子”(本书第56页)。

在努斯鲍姆看来,这种承载政治情感的公共文化不仅能够唤起民众对一些正面价值的支持,如对平等与自由之爱、对自然环境与祖国山河之爱以及对受难的同胞与他国贫困者的同情等,而且还能扼制所有人类身上都有的某种“根本恶”,即一种虐待他人的倾向。这种“根本恶”潜藏于人的内心。在社会中,人们一旦发现自己与他人在一起,这种倾向就会“使他们忙于嫉妒性和竞争性的斗争”(本书第8页),就像《费加罗的婚姻》中伯爵与费加罗充分展现的那种“通过贬低他人和使他人屈从来保护脆弱的自我”(本书第6页)的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自以为优越的群体所流露出的对另一些群体的厌恶感亦是这种坏倾向的表现。而一个合宜社会,则需要重视和发展努斯鲍姆通过分析《费加罗的婚姻》所希望突出的那种人们之间的相互性,一种在女性身上更为典型、更为突出的相互性,而这种相互性需要情感的参与,尤其需要爱的参与。

某种意义上,努斯鲍姆对政治情感的论述是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继承和延续,她强调:20 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著作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为政治情感这一主题提供了一种引人入胜的处理方法。”(本书第13页)而这一方法最为核心的地方则在于使用了一种精致的、涉及认知和评价的情感概念,这一概念恰恰是努斯鲍姆理解政治情感的出发点。

在努斯鲍姆看来,情感并非仅仅是杂乱的、冗余的。我们如果以一种多元的思维进路重新理解各种理论视域下的具体情感,就能够为我们的理论探索带来一些可靠的依据和思路。基于此,她在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历史和文化论述的时候,流露出对“普遍原则”、“抽象概念”与“同质性”的高度警惕,体现出其将女性主义与政治自由主义相结合的独特尝试。

努斯鲍姆的这一做法,应当被视为女性主义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一环。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The Feminine Mystique)一书为标志,美国的女性主义运动掀起了一阵时代浪潮。在这一浪潮中,差异政治、关怀伦理等理论构想和口号被反复提出。女性主义哲学家们不再停留于强调女性具有与男性同样的平等地位和天赋权利,也不再简单地要求男女平权和男女同德的“同质性”。他们从一个更加根本性的位置出发,承认女性有着不同于男性的特质,但他们不是像弗洛伊德传统对女性道德心理的认知那样将女性所展现出来的特质视为道德发展的不足,而是界定为不同或差异。思想家们应该充分重视女性在同情、个体关怀与情感依恋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与传统伦理学、政治哲学理论不同的真正代表全人类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哲学理论的建构逻辑就不应该单纯由男性主导,仅呈现具有理性化、形式化和冷漠化外观的“同质性”内核,而应融入更多的柔性力量和感性关切,更强调人与人、文化与文化、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异质性”。虽然许多女性主义理论是从批判出发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以更加温和的态度包容了人性的复杂性。换句话说,女性主义者们不再试图通过将女性的地位提升到与男性平等来建构以“同质性”为内核的观念体系,而是承认和尊重男女之间甚至每个人之间的天然差别,主张从这种差别所体现出的“异质性”中去寻找可以让人类变得更好的有利元素,由此综合成一个多元又统一的意识形态体系。

总之,随着自然主义哲学与认知科学影响的扩大,伦理道德现象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认识论和心灵哲学方面,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催生出新的哲学主张与立场。在这一背景下,女性主义者们在道德心理学家对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新的思路和依据。比如,吉利根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男性和女性不同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研究,不仅开创了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先河,而且为“非原则化的”或“特殊主义的”(particularistic)伦理研究提供了启发与心理学基础。这不仅对女性主义哲学有着鼓舞作用,还使得哲学理论中被忽视的女性主义的情感要素再度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努斯鲍姆正是从这种视角出发,以一种更为“反传统”的多元立场去运思和论证被其他政治哲学家忽视的情感素材,为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制定了一项宏大的政治规划。

/ 作者简介/

玛莎· C .努斯鲍姆( Martha C . Nussbaum )芝加哥大学法学与伦理学恩斯特·弗罗因德杰出贡献教授( the Ernst Freund Distinguished Service Professor of Law and Ethics )。自1978年以来,已出版20余部专著,主编21部著作,并发表500余篇文章。这些著作与文章涵盖文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女性主义等诸多领域,在英美乃至全球的学术界都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努斯鲍姆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她由此获得了来自美洲、欧洲、亚洲等的诸多学校与机构的63个荣誉学位,以及京都艺术与哲学奖( Arts and Philosophy Kyoto Prize ,2016年)、伯格鲁根哲学与文化奖( Berggruen Prize for Philosophy and Culture ,2018年)和霍尔伯格奖( Holberg Prize ,2021年)等奖项。2016年,努斯鲍姆被美国教育网站 The Best Schools 评为"全球在世最有影响的50位哲学家"之一。

/ 译者简介/

陈燕,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伦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基础理论与西方伦理思想。曾于2008年、2018年先后赴英国威尔士大学兰彼得学院与雷丁大学哲学系访学。已经出版译著《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是什么》《织梦人:一个男孩穿越现实的哲学之旅》。

卢俊豪,男,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员,先后于中山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传播学硕士学位,以及伦理学博士学位。曾获首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2017),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8)等奖项。

李晶,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哲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戏剧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现当代戏剧、文学伦理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内容简介/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C. 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

即使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众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民主政治领袖,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宗教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的社会应该学会利用人类心理中固有的情感资源,培养能够激发人们政治情感的公共文化。这样做不仅能唤起人们为共同事业牺牲的激情,还能限制我们人格中的阴暗面所造成的伤害。将社会的正义原则融入诗歌、戏剧、政治言辞、节日甚至公园设计等事物中,是努斯鲍姆提供的培养民众支持正义的公共情感的适当方式。

努斯鲍姆写道,“爱是赋予‘尊重人性’以生命之物”,它“使尊重人性不仅仅是一个空壳”。对于政治哲学来说,《政治情感》是一种富有挑战性而又雄心勃勃的献礼。

转自:“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