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多源实际联系大数据,分析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态势?
从“1+4”到“1+8”,哪些城市居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中心?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在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哪些关键作用?
当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载体,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对城市群的综合实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2022年度)。
课题组依靠详实、多源的大数据为支撑,对目前中原城市群中各个城市间的一体化发展态势进行测度,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和各城市的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和决策支撑。
1.中原城市群发展概况
中原城市群范围图
中原城市群包括5省30座地级市,包括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南阳、安阳、商丘、新乡、平顶山、许昌、焦作、周口、信阳、驻马店、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宿州、淮北、蚌埠、阜阳、亳州。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2021年,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为1.63亿人,占全国比重为11.54%,GDP总量达到8.87万亿,占全国比重为7.75%。
中原城市群位于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影响深远。国务院2016年12月28日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将中原城市群建设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2.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构建
指标的选取原则:
一是重点基于网络数据进行选择,以客观反映城市间真实联系,同时避免过于复杂的数据公式处理和计算带来的扭曲。
二是综合反映城市群在人口、产业经济、社会服务、区域治理等方面的一体化关系,进行综合评价而非较为常见的单方面评价。
三是以准确、公开的统计数据为主,同时指标不宜过多,力争做到简洁明了、易长期获取。
各项指标以2021年为基期,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经由课题组邀请专家打分、构建判断矩阵后得出。
指数构建涉及的数据(除一体化规划和一体化机构外)均采用流数据,以投资大数据和手机大数据为主。
模型算法:通过特征向量中心度算法得出各城市所得的分数,作为其在各项网络联系中所处的中心性地位高低评价的依据。
指数体系与指标权重表
3.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指数
各城市总得分与总排名
中原城市群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郑州及郑州大都市圈“1+4”区域的为中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但中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也存在着省际分割效应显著、地区间差异大、一体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较为滞后等问题。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指数各城市总得分与总排名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网络图
4.中原城市群网络关联一体化
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网络关联方面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的态势,洛阳居次席,新乡、南阳、商丘、开封位于第三梯队,形成了一些区域网络次中心。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指数各城市总得分与总排名
网络关联一体化网络图
人口流动总体呈现出中心集聚外围发散的态势。以郑州为绝对核心,结合开封、新乡、许昌、洛阳形成典型的“1+4”人口中心强关联形态。
在外围形成周口—阜阳、商丘—宿州、濮阳—聊城、安阳—邯郸—邢台、三门峡—运城五条向外辐射的门户通道,并以郑州—周口—阜阳一线的联系最强,体现出中原城市群向东南与长三角城市群联系的态势。
整体形成了“1+4”+5条通道城市人口流动强度>西南部城市(平顶山、漯河、南阳、驻马店、信阳)>外围城市(济源、晋城、长治、亳州、菏泽、阜阳等)三个层次。西南部城市的人口流动以长周期为主。
图 中原城市群人口流动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人口流动情况(加权后)网络图
城市势力范围。基于2021人口手机大数据发现,城市间势力范围竞争激烈。较为强势的城市有郑州、洛阳、阜阳、漯河、信阳、三门峡、菏泽、宿州、亳州、聊城、长治、晋城等,相对弱势的城市有安阳、开封、新乡、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商丘、邯郸等。
人口净流出区主要集中东南部平原农业地区,人口净流入区主要集中西北部城市中心地区。
城市势力范围分析图
信息关联。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总体格局基础之上更为多中心化,洛阳、商丘、新乡、南阳、开封占据第二梯队。山东省、山西省、安徽省的城市则普遍处于信息关联的边缘地带,省际分割效应显著。
图 中原城市群信息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信息关联情况网络图(基于百度指数)
5.中原城市群经济产业一体化
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郑州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均居于中心位置,显示出明显的产业经济单中心特征。在制造业网络中,洛阳、新乡、亳州是仅次于郑州的第二梯队城市,南阳、平顶山、安阳处于第三梯队。在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以郑州为中心的极化特征更为明显,开封、三门峡、新乡、洛阳处于第二梯队,许昌、驻马店处于第三梯队。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均体现出明显的省际经济特点,跨省联系较弱,尤其是安徽省各城市与其他中原城市群产业联系显著弱于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
中原城市群经济产业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经济产业一体化(加权后)网络图
制造业方面。许昌、商丘、邯郸、聊城、菏泽、阜阳等城市制造业的主要联系方向指向中原城市群之外,产业外向性较强。长治、晋城、运城制造业则以本地为主。
发展趋势上看,平顶山、开封、濮阳、三门峡、鹤壁、济源、亳州的制造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蚌埠、安阳的制造业正处于流出阶段。
中原城市群制造业投资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制造业投资关联网络图
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南阳、邢台、邯郸、聊城、菏泽、宿州、阜阳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联系方向指向中原城市群之外,主要受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影响明显。
开封、三门峡在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开封的文化旅游功能较为突出,三门峡的省际生产性服务业网络节点功能较为突出。漯河、鹤壁、济源的生产性服务业则较弱,处于明显的被辐射状态。
中原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关联网络图
6.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
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公共服务呈现出以郑州为核心的区域不平衡态势,西北区域明显强于东南农业区域,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明显。
中原城市群公共服务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公共服务一体化(加权后)网络图
中原城市群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和人口总量的差距,在总体上其教育服务依然处于较为缺乏和落后的状态,整体上中心性不强,缺乏能在全国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的高等院校资源。
郑州在教育服务上形成了明显的单中心,周口、南阳、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洛阳等城市也形成了一些区域小中心。
图 中原城市群教育跨区域服务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教育跨区域服务网络图
医疗服务总体上以郑州为单中心形成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郑州和周口的强联系。
第二层级是郑州与开封、新乡、商丘、南阳、平顶山、许昌、驻马店、信阳的联系,这两个层级体现出城市间医疗资源的较大差距,形成较强的医疗需求。
第三层次是郑州与濮阳、漯河、焦作、洛阳、鹤壁等城市间的中度联系,城市间的医疗资源差距相对较小。
第四层级是其余城市,多分布于中原城市群外围地区。或自身医疗资源较丰富,或更倾于向中原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寻求医疗供给。
图 中原城市群医疗跨区域服务单项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图 医疗跨区域服务网络图
7.中原城市群区域治理一体化
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中原城市群区域治理一体化各城市得分与排名
中原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一体化整体水平较低。跨区域治理明显没有突破省际边界,安徽省各城市主要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为优先,山东省各城市也以本省的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等战略为主导,因此中原城市群的协同治理主要依靠河南省来推动。
河南省提出了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郑开同城化、郑许郑焦郑新一体化等战略,并进行了一定的初步的制度对接,但跨城市的总体战略依然以环郑州、环洛阳为主,相关规划编制和发布进度较慢,相关体制机制和机构建设也明显偏慢,多停留于初级阶段。
区域治理一体化现状概况表
结语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方兴未艾,围绕郑州都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的讨论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利用多源实际联系数据尤其是企业间投资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态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客观的观察角度。
后续,课题组将在本平台联合城乡规划杂志社和城市远见公众号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和解读,欢迎读者继续关注。
(本课题组成员:苏海龙、王继成、郭鑫、徐翔宇、李楠楠、李瑞强,成果得到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刘明宇、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周锐等多位老师的指导。本期内容特别鸣谢复旦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企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授权发布。)
转自:“复旦新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