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团队成果】中国省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碳转移的空间路径及决定因素

2023/2/22 14:40:40  阅读:179 发布者:

原文信息

题目:Spatial path and determinants of carbon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ovinci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作者:Meng Li , Qiao Li , Yanan Wang , Wei Chen

期刊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时间 2022.05.18

一作单位: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iar.2022.106810

研究背景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其中三分之一是由碳转移造成的。产业转移引起的碳转移是中国高碳排放的根本原因。如果忽略这些碳排放转移的潜在影响,那么界定一个国家、地区或产业的碳减排责任的过程将是复杂而艰巨的。以往研究忽略了产业转移和碳转移的路径比较和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研究了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碳转移的演变趋势,比较了省际产业转移和碳转移路径的一致性,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对碳转移的影响。

研究结论

如图所示,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是典型的产业转移转出省份。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是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产业转移的路径大致是从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北和西南地区转移。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黑龙江是主要的碳转出省份。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山西、陕西、贵州为转入省份。随着时间的推移,碳转入省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一些省份已经从碳转出区转变为了转入区。碳转移的路径主要是从沿海地区和中部部分省份向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转移。其中,西北地区是碳转移的主要承接区,其次是西南地区。

对比产业转移和碳转移路径,两条转移路径总体趋势相似,主要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首先,初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决定了中西部地区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碳泄漏”的天堂。其次,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净碳转移的重要原因。但是,两条传输路径并未完全耦合。产业转移路径的“北上”趋势逐渐减弱,而碳转移没有呈现这一趋势,这表明产业转移是省际碳转移的主要贡献者。除此之外,碳转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2002年,环境规制对碳转移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前期,东部沿海地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监管的相关成本,生产了大量高碳产品。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需要从东部沿海地区采购大量产品,从而增加了碳转移。在2007年和2012年,环境规制对碳转移产生负向影响,西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发达省份实施了相对严格的环保法规,为实现产业升级,淘汰了高耗能企业,从而减少碳产品的外部供应。2017年环境规制对碳转移的影响呈正相关,影响系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降低。

城镇化对碳转移有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这是因为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本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高层次人才集聚,高端消费需求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城市规模和档次,减少了对高碳产品的需求,从而减少碳转移。随着西部和中部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逐步完成,基础设施和建筑施工对碳产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中西部地区生产的碳产品主要用于本地消费。因此,城镇化对碳转移的影响正在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化对碳转移的影响主要从中西部地区转移到北部和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对碳转移有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逐渐增大。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和西北地区转移。在前期,东部省份第二产业占比较大,生产了大量碳产品来满足本地区及其他地区的最终需求,促进了碳转移。随着环境监管趋严带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东部地区逐步开始向高科技人才和清洁能源产业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此外,其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实现了要素集聚和要素替代,减少了能源消耗和不合理使用以及对高碳产品的需求。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后期中部地区的崛起,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这些地区缺乏高层次人才,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创新的先决条件。因此,技术进步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此外,政府更倾向于发展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的传统制造业,忽略了需要较长投资周期的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生产的产品不断满足其他省份的最终需求成为这些地区碳转移水平高的主要原因。

2002年能源强度对碳转移起负向作用,对西部和西北地区的影响最大。由于技术进步的门槛和滞后效应,西部和西北地区在污染治理技术和绿色生产技术方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其研发费用负担相对较重,成本效应大于创新补偿效应。因此,西部和西北地区主要生产高耗能产品。这些欠发达省份为了满足当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减少了对其他省份的供给,从而减少了碳转移。在2007年、2012年和2017年,能源强度对碳转移均有正向影响,且相关系数呈上升趋势。此外,西北地区能源强度对碳转移的影响不断加深。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西部和西北地区仍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为主,导致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碳转移。

编者按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察了省际产业转移与碳转移的关系,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的空缺,具有一定的全面性。但是,该研究在产业层面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以及忽略了出口部分,这些问题应在后续研究中解决。

转自:“西农RE学术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