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果| 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以陇南山区为例
2023/2/22 10:23:20 阅读:17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听雪驿站 ,作者nwnu607
1
研究背景
乡村是城市功能扩散与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向城市大量聚集,导致乡村智力流失、主体弱化与缺位,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性受到了严重挑战,加剧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下,乡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关系朝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但在长期“乡村服务于城市”和“农业服务于工业”发展导向下,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
农村空心化
农业碎片化
农民边缘化
注:
来自于网络
2
研究区
陇南山区地处西秦岭腹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还有超过60%的面积被列入国家级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图 1)。该区被誉为“中国减贫实践缩影”,虽在精准扶贫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扶植下,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解决,乡村取得较快发展,在农民收入水平、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但仍有5个县(区)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难度较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较多薄弱环节。
3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3.1 分析框架
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是综合研究地理格局形成与演变规律的理论基石。乡村地域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乡村振兴的对象和空间载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为评价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提供重要思路,本文将乡村振兴基础界定为支撑乡村振兴的各类基础要素和现状,综合考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同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奠定了山区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图2)。
3.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ASTER GDEM 数据来自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http://www.gscloud.cn/);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篇)(2021 年)》《甘肃省乡村统计年鉴(2021年)》以及2020年陇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陇南市195个乡镇的村卡数据。
研究方法:极差标准化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探测器等
4
主要结果
结果1
2020年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整体不高,均值为0.299,且各维度振兴基础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生态宜居基础水平最好,产业兴旺基础其次,生活富裕基础最差;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的差异也较大,川坝河谷区各类振兴基础水平明显优于高山和半山区。
结果2
陇南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在空间上呈“中低周高”特征,乡村振兴基础中等水平区占比最高,为44.62%,大致呈散点状组团分布,高水平区仅占12.31%,主要集聚在徽成盆地东部;此外,不同维度振兴基础水平空间分异明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等基础均以中等水平区为主,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基础以低水平区为主。
结果3
海拔、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数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是影响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解释力最高,且与其他因子交互后显著增强了解释力;不同地貌类型区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差异较大,农业从业人数、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川坝河谷区和高山区影响显著,海拔和人均林地面积对半山区影响显著。
文章首页
引用格式
王蓉, 赵雪雁, 兰海霞. 脱贫山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以陇南山区为例 [J]. 地理科学进展, 2022, 41(8): 1389-1402.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