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管理学领域,是否有一半或更多的论文从未被引用?反思什么才是管理论文的实质贡献

2023/2/21 16:36:01  阅读:146 发布者:

国内现在发管理学国外顶刊的能力已经很强,国外文献计量分析揭示的低引用率问题,对(国内)管理学者可能也很值得深思:什么才是有实质影响力的研究?

最近一篇文献计量文章讨论了管理学文章引用率问题,论文引文信息如下:

Yehuda Baruch, Fabian Homberg & Abdulrahman Alshaikhmubarak (2022) Are half of the published papers in top-management-journals never cited? Refuting the myth and examining the reason for its crea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7:6, 1134-1149, DOI: 10.1080/03075079.2020.1861594

在管理学研究领域,是否有一半或更多的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从未被引用过呢?如果情况属实,这意味着学者的努力和信息资源被大量的浪费掉了,没有必要投入或付出那么多精力。我们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20 种有代表性的管理学类的期刊,关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2777 篇各具特点的论文的样本。最终发现,这其中只有 191 篇论文从未被引用,占总样本的 6.5%左右,这表明在管理学领域,已发表的期刊论文中,从未被引用过的论文只是一少部分。

本文分析的20个期刊(附录1 Table A1

2005-2016年引用率最高的7篇文章(附录2 Table A2

文章描述性结果图1显示了总引用的分布,大多数论文的引用量都很低,只有极少数论文的引用量很高。在我们的数据集中,被引用最多的论文是SubramaniamYoundt(2005),自发表以来累计被引用688(见附录2被引用最多的7篇论文列表);只有5%的论文被引用超过100次,而7%(194)的论文根本没有被引用。

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国内学者也开展了讨论。

姚小涛教授认为:中国最初走的是一条国内发表的路子,后来让人指说这是低水平,于是开始追求国际化,当时哪怕是一篇普通的SCISSCI期刊论文都很难得、值得宣扬,后来发现还是不对,于是强调“高水平”国际期刊,于是一大片“高水平”,再后来发现并没有贡献太多实质性的东西,于是强调国际“顶刊”,结果发现“顶刊”已经一大片了,问题还存在,于是强调“理论”,结果全都是“理论”,而且仅仅是简单的“理论驱动”之下的研究,很容易背离了管理研究的初衷,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有太多的”理论“却解决不了实践或者反而离实践越来越远了。。。。。。怎么办?如何回归管理的“初心”?

树立“知识观” vs.“考核观”

杜运周教授认为:按照这个套路,现在一些人开始觉得管理学顶刊也没有区分度了,开始觉得去发NatureScience,才能显示差异性。其实外国很多领域的开拓者,并没有在顶刊,也更没有在NatureScience上发文章。当NatureScience,都被中国人发遍后,走完一遍了,前面没路了、没得走了。估计就会回归初心了。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和科研体系里,没有真正的树立“知识观”,还是“考核观”在起决定作用。

施一公院士在一次分享中曾说:当他把应试教育的精髓用于科研课题的选择上,果真“势如破竹”。但是,“我如今已经在《科学》和《自然》等顶尖杂志上的文章已经发表了60多篇。回头看,绝大部分文章虽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很重要,但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成果无法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影响。”他说,因为这些研究课题都是在当时具有足够的重要性,也是当时能够做出来的,但“如果当时我不依照应试教育的思路选择课题,也许我可以做更重要的课题。显然,有更重要的课题存在。遗憾的是当时,我未必敢做,甚至想都不会想。”

杜教授认为:国内现在发管理学国外顶刊的能力已经很强,国外文献计量分析揭示的低引用率问题,对(国内)管理学者可能也很值得深思:什么才是有实质影响力的研究?还是要回归知识及其价值贡献上去思考未来的知识发展之路。

转自:“思得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