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明|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方法的结合
2023/2/21 11:07:57 阅读:20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传播学龙门阵 ,作者邓树明
在一项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否可以同时运用实证主义和诠释主义方法呢?按照通常的提法,就是能否同时运用量化方法和质性方法呢?
可以的,而且通常说它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组合。实证主义追求精的知识,诠释主义追求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因此两类方法结合,既能发现确证性较强的知识,还能诠释对这个知识的原因、机制和意义等,当然是很好的研究思路。
这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先运用实证主义方法研究得到结论,然后运用诠释主义方法对结论进行意义探究。我们知道,实证方法的长处在于发现现象之间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等,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关系?实证研究通常对此无能为力。比如,不少研究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媒介使用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效果,量化方法往往回答不了,或者说其回答很有局限。这时如果用诠释性方法,则可通过探究社会心理、群体特征、文化传统甚至历史影响等方面的影响而提供解释。
是否需要两类方法的结合,需根据研究的问题与目标决定。如果实证研究的结论是需要进行进一步解读的,一般地说才具有方法联用的价值。要提醒这一点,是因为有时会看到联合运用两类方法的投稿中,实证主义研究的是一个问题,诠释主义研究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没有对前一个问题形成解释关系,那么同一篇文章中就出现了两个独立的研究问题,显然在逻辑上是断裂的。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结合的论文不多,我们可以看看蒋俏蕾、郝晓鸣等的《媒介依赖理论视角下的智能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中国与新加坡大学生手机使用比较研究》(《新闻大学》2019年第3期),就是此种类型。研究者为了探析哪些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首先依据既有研究运用统计调查法描述出不同因素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焦点小组讨论法对前述关系进行了解释。显然,统计调查法即使能够发现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但对于解释关系发生的原因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候诠释主义方法就派上了用场。
用实证主义发现确证性较强的知识,然后用诠释主义对其进行阐释,这是两类方法结合的最经典模式。不过也有其他方式,比如先运用诠释主义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分析资料。这正好是与前一种模式的流程相反。我们可以参看一下杨典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该文先运用深度访谈法作为探索性研究以获得问题设计(属于搜集资料的行为),然后运用量化模型对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一篇工商管理方面的论文,其实新闻传播研究者不妨看看其他领域的研究文章,对问题意识和方法意识都会有启发。社会科学研究大多是相通的。
总之,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并非截然分离的,确证性知识与诠释性知识也并非截然分离的,它们只不过从不同维度解释社会现象。我们在研究中没有必要把它们对立起来,而主要应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转自:“传媒学术网”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