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职教高地”建设和“双高计划”院校品牌打造的关键期,由规模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式发展的新时期[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指出要分专业建设一批国家级职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职业院校开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服务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及技能技术人才。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3],提出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与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互融,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创业本领,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成功启动第四批试点。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做支撑,同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4],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辐射带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布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了最新部署[5],对研究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1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团队教师对1+X证书制度理解不深,不利于1+X证书制度实施
在1+X证书制度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对制度理解的误区。①对X证书的由来及理念认识不清。1+X制度是在订单制培养、工作过程导向及现代学徒制[6]教育形成以后,又一次职业教育内容改革,通过证书培训推进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针对性、灵活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②着重强调“X”技能培养,而忽视“1”的重要地位。实行1+X证书制度是鼓励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同时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但绝不是降低对学历的要求。③过分注重X证书数量[6],违背制度试点初衷。1+X证书制度试点鼓励学生获取多种X证书,但并不是过分追求数量,而是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心智发展、专业特长等有针对性地选择X证书考取,使其了解本专业的岗位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团队教师结构不合理、水平不高,不利于1+X证书制度工作开展
推进1+X证书制度工作,就要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需要团队教师具备更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项目实践经验,灵敏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但通过调研发现: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不合理,团队成员中以校内教师为主,缺少企业工程师和校外专家;②团队整体水平不高,教师缺乏企业项目实践经验,技术水平与企业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对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了解不清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不能引入企业新技术、新标准,不利于1+X证书开展。
1.3 团队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考评体系,不利于团队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对于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团队在建设过程中:①缺乏考核评价、岗位评聘相关激励机制,团队教师开展模块化教学改革、1+X证书制度等工作的积极性不高;②缺乏保障机制,校企命运共同体尚未形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任教的路径还不通畅,教师团队缺少真正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③团队在建设过程中缺少可量化的效果评价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缺乏导向性,无法对团队建设实现过程监控及目标管理,造成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
1+X证书制度无论是从“1”的素养,还是从“X”能力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1)跨界重组团队成员。通过完善团队机制建设,组建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内之间由行业企业领军人物、名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组成的结构化教师团队。
(2)提升教师多种能力。将1+X证书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与1+X证书评价组织等共建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开发模块化课程,实施团队分工合作的模块化教学;对接X职业技能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融入教材内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校企模块化教学开发团队,共同开发并完善校本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动画、案例、微课、仿真实训等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与1+X证书评价标准相关企业合作,申报横纵向课题,注重成果转化,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3)完善团队机制建设。从校企互派共育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多个机制推进研究,形成多制并存的运行保障机制。
(4)形成多维评价考核体系。从团队建设等多个维度及要素进行评价,形成多维考核评价体系;创新提出“跨界重组、多能并存、多制并推、多维评价”一体化团队发展新理念,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完成1+X证书制度和“双高计划”的建设任务。
3.1 跨界重组,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以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为切入点,与华为、浪潮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完善团队成员结构,优化职称、双师、年龄、专业比例;构建以校企、校际命运共同体运行为支撑,以团队负责人、行业企业领军人物为引领,以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一线工程师为核心,以校内跨专业、公共课、校际、企业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3.2 多能并存,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与华为、浪潮、中慧科技、文思海辉等企业深度合作,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团队。
1)重构“书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调研Web前端开发行业领域岗位需求情况,对接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和证书标准,将证书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中;将证书模块作为专业群方向模块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将证书考核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2)构建“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联合华为、浪潮等企业,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融入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思政元素,构建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平台+方向+项目实战”模块化课程体系(图1)。其中平台课程模块由全院通识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组成;方向课程模块岗位方向分为Web前端开发、Java开发、软件测试,每个方向对接若干课程模块,并且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以及产业升级动态调整;项目实战课程模块包含综合实训项目、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3个部分。
3)实施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1)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①创设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无界课堂”学习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引入优质教学资源,依托学院“云上山科”信息化资源及教学云平台、实训平台等,营造网络学习环境,营造“人人、处处、时时”信息化学习环境。充分运用互联网+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过程实时互动,实现学生课业评价全覆盖,营造沟通无界、资源无界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在时间上、空间上、资源上、沟通上的“无界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②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基于“无界课堂”学习环境,发挥校企教师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学团队的优势,创新实施“线上、线下,职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采用教学平台+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软件开发实训平台、北航希冀平台、中慧Web前端实训平台),“线下”授课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互动评价等活动,使学生深度参与教学活动;“职场化”情景融入线上与线下各教学环节,实施项目式教学,强化教学与实训融合、书证融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实施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按照课程需要,聘请浪潮、深圳TCL、中慧科技等公司与校内教师组成“校企混编”的结构化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院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模式,如2020年Web前端方向356学时实训课程以企业教师为主实施。
(3)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课业考核采用“过程+项目+职业素养”的课业评价机制,其中过程考核包括线上考核(学习时长+在线测试+学习笔记+课堂作业等)和线下考核(平时考勤+课堂表现等);项目考核主要体现在学生取得的物化成果、行业企业评价等;职业素养考核主要考查团队合作、工匠精神等。改革学生课业评价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并采用以证代考的形式,用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绩置换对应课程成绩。
3.3 多制并推,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保障机制
(1)构建校企“双元”团队建设机制,优化团队成员结构。与华为、成都中慧、北京奥鹏等企业战略合作,选聘行业企业一线工程师、产业教授入校兼职任教,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20余人到院任教,其中包括2名产业教授,及时将新技术、新标准融入教学过程,优化团队人员结构。
(2)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校本精准培训。依托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发挥学院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优势,完善团队教师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针对性开展模块化教学法、1+X证书试点工作、课程开发、岗位标准开发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建立团队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实施教师分方向企业轮训机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岗位需求细分专业方向,专任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每5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构建分批次、成建制境外研修机制。完善团队国境外培训机制,骨干教师分批次、成建制到新加坡、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研修,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将先进国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推动团队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4 多维评价,保障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引入IT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多元参与,形成多维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平台,对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教师成长档案等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改,为教师个人学习、创新、改进提供咨询、指导和服务,对团队建设实行过程监控及目标管理,提升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
4.1 1+X证书制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X证书职业技能标准,引领行业热点与前沿,国家从制度、机制、体系上进行了完整设计并推动实施。应与Web前端开发等级证书评价组织紧密合作,以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并在联合学校实施,不断更新,将专业群融入行业、将教师融入行业、将学生带入行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4.2 1+X证书制度助力教学创新能力提升
1+X证书制度设计实施的是教考分离,带来评价方式的革新;X证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改革;X证书标准内容是面向岗位标准的系统设计,知识面宽,推动结构化教学团队的搭建。X证书落地实施,带动整个专业群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评价与考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生系列变革,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的重构课程体系能力、团队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新型教材开发能力须不断提升,才能够适应这种变革,助推团队教师成长。
4.3 1+X证书制度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当前国家推出第四批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涉及面越来越宽,华为、阿里、浪潮等行业顶级企业参与其中,将X证书标准持续向前推进。职业院校落实1+X证书制度,必须先将教师专业能力带到行业前沿领域,并且紧随X证书标准的发展。这样,教师“双师”能力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服务社会能力将不断增强,把教师带入行业,培养成为“行业人”。
4.4 1+X证书制度带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融合发展
落实1+X证书制度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X证书标准与专业标准相互对接,教学内容与证书要求融合,X证书培训过程与教学过程统筹组织与实施,X证书职业技能考核与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同步考试与评价以及证书与课程学习成果的相互转换认证。这5个方面的实施都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指导,进行系统设计,做好团队内部分工合作,逐步开展工作,切实提升育人质量,达到行业考核标准,实现团队融合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X证书制度引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政策设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其实施主体,团队的使命在于推动1+X证书制度落地实施和“双高计划”建设顺利完成。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展开教学团队重构新路径反思与创新研究,为我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案例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黎明, 崔翠.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的特质研究[J]. 文教资料, 2015(23): 131-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EB/OL]. (2019-02-13)[2022-02-13]. http: //www. gov. cn/xinwen/2019-02/13/content_5365377. 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4-04) [2022-04-04]. http: //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83. 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5-13)[2022-05-13]. http: //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2/content_5443312. htm.
[5] 李萍. 蔡建军, 刘法虎. 走向融合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1+X制度改革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6): 16-22.
[6] 程舒通. 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诉求解析与误区防范[J]. 教育与职业, 2019(15): 19-24.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函[2019]7号);2020年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与实践”(YB2020030102);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1+X证书制度的计算机类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构研究”(2020ZC327);202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2021234);2021年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两基、两翼、一体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QGHZW2021070);2021年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GD33)。
第一作者简介:李洪建,男,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Web技术、职业教育,454558075@qq.com。
引文格式:李洪建,于兴平,崔红星,等.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J].计算机教育,2023(1):81-85.
转自:“计算机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