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跨考研究生的专业课该如何打基础?|新传考研学习计划分享
2023/2/14 16:42:29 阅读:173 发布者:
传播学概论性质的书很多。作为一个跨考研究生的人,我为了图方便也读了几本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
传播学概论的框架大同小异,大多从传播、信息、符号等基础概念出发,其后在5W(控制、渠道、内容、受众、效果,其中效果研究为重)、传播的几个层次(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其中大众传播为重),传播的三个主要学派(经验-功能、结构主义符号-权利、技术控制论,其中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为重)三种思路中任选2-3种展开叙述。
可以说那些为人称道的书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和作用,例如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系统性强,对三种思路都有涉及,适合打基础;李彬擅长旁征博引,他的《传播学引论》具有批判力和人文精神,在批判学派和全球传播的讨论上很有启发性;而刘海龙的这本书在传播学的内容和范式的沿革上另辟蹊径,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人用来理顺思路,读过你才知道,为何学者们会在不同的领域辗转,用不同的理论武器不断消灭未知。
陈力丹也写过一本《传播学纲要》,声明是给一二年级本科生用的,的确比较浅显,我觉得一二年级用起来都比较浅,大概适合做科普读物。郭庆光的学生段鹏写过一本《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外延》,书名和塞弗林的《传播学理论:起源、方法、应用》对仗工整。内容嘛——只能说他的确是郭庆光的好学生。许静的《传播学概论》感觉除了薄和喜欢在章节引入时提提传播模式图外没什么特色。
除了这些,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概论。每个老师,如果多教几年,当然都会有自己的ppt、自己的讲课顺序、自己的段子,但如果都梳理一下写成概论实在没有必要(也许在评职称和版税上有必要)。概论这东西,其实只有刚入门学生看,对于他们来说,框架和思路是最重要,因此新书里多一些粗浅的介绍也不能使它超过经典。概论很多,专著很少,不仅是传播学界的问题了,而是在许多学科都存在的吧。
P.S.如果要我说整理笔记用哪本,我会说是《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
---------------------------------------------------------------------------------
2018.1.4
现在我要修改一下,仅就打框架而言,我觉得段鹏《传播学基础》和《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是可以并驾齐驱的。小绿比较全,但是表述不规范、重复、凌乱,当时梳理三条思路就让我头大了很久。段鹏的框架挺齐全,由于是一个人编的所以逻辑上比较清楚,只要再在批判学派上展开一下,基础知识就差不多了。如果备考的学校不是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话,理论会用就可以啦,不需要表述得非常完整。
-------------传播学考研的小感慨-------------
考研结束已经快两周,今天把豆瓣阅读里7月份买的但没有时间看的段鹏《传播学基础》拉出来浏览了一下,味同嚼蜡,这大概会是我读的最后一本传播学基础教材了。
去年6月份时刚开始读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以每天1-2章的速度艰难推进;7月时把小绿和几本基础教材的思路整合起来汇编成一本200页的属于我自己的教材;8月暑假,懒惰的我艰难地读刘海龙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并且填补教材;9月开始阅读论文,每篇都读得很仔细但还是很懵逼;到12月看了超过400篇论文,整理的专题多到自己根本看不完……每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开始和过去的自己各种对比,告诉自己,我是有长进的。
当我回过头看过去看不懂看得很辛苦的东西,感到味同嚼蜡了,说明我真的进步了。从基础教材,到框架梳理,到学科和业界前沿热点的逐步推进,到最后答题时,感到一套套的理论都消失了,只剩下框架和逻辑;到如今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以新传的视角看待问题,这大概就是学习某个学科时由浅入深时的过程吧。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本科生不曾在经济学上体会过的。
我常常告诉自己,不论结果如何,备考的这个过程就是在弥补我本科时代本应该学到却因为自己的懒惰没有学到的,所谓的专业吧。
但还是希望结果是好的!ヽ( ̄▽ ̄)و
来源: 许缓缓(来自豆瓣)
转自:“新传记忆面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