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本文作者徐继来,目前就读于日本顺天堂大学临床医学博士课程,主攻慢病与肿瘤康复相关领域。曾在北京体育大学攻读康复医学(运动医学方向)硕士,硕士期间在白震民教授的指导下,与中日医院合作开展了本校首例肿瘤康复研究(肺癌运动处方),并且是我校首位在中国国家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备案注册的研究人员。康复科研硕博团队成员。
正文
癌症可以说高悬在患者和临床医生头上的利剑之一。近年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以及传统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越来越成熟,极大地改善了包括肺癌在内多种癌症患者的生存情况。随着其生存时长的改善,这一慢病群体的生存质量提升研究也逐步开展起来,我们运动医学领域从业人员将肿瘤患者的康复与运动相结合,发现运动对肿瘤患者的益处是多维度的,并且对任何阶段的患者而言,参与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和关怀手段。
本文以北体大和中日医院合作的肺癌康复研究作为切入点(其他癌种亦可触类旁通),来为广大患者、医务工作者科普一下肿瘤康复相关知识,根据大家的需求后续将继续推出更加适用于患者实操的文章与视频。
随着肺癌幸存者数量的增多,这一群体的生存现状也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使得临床上近千个研究得以完成,为运动防治癌症提供了大量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常规医疗手段之外,饮食、运动等方法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各个国家都纷纷推出自己的运动指南或者立场申明。美国也在最新的指南中肯定了运动在预防和治疗癌症上的积极作用。(其他癌种同样适用)
根据目前现有的研究,已经有足够强度的证据认为运动处方、肺康复等不同形式的运动干预可以改善患者多维度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
肺功能
免疫功能
癌性疲乏
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
睡眠
生活质量
体成分
有氧能力
机体功能
甚至最终改善临床结局指标
……
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1.避免运动
癌症的治疗确实是一个漫长而又辛苦的过程。医院与家庭之间的往返、参与各种医疗治疗已经极大的消磨了我们的体力和精力,生病之后人体较为虚弱,又认为在癌症的治疗中应该保存体力的错误认识,再加之缺乏专业的运动指导,使得很多患者主动或被动的“避免运动”。
但运动可以缓解伴随癌症治疗的副作用,增加骨骼健康、肌肉强度、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减少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风险,减少第二原发癌风险,即使在化疗及放疗过程中也可以依据体力状况进行低至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
2.认识不足
随着“体医融合”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强调运动在疾病治疗进程中的重要性。民众的认知水平和依从性较之前有了极大的提升。
但大家接受运动干预高血压、运动干预心血管疾病、运动干预糖尿病等。但大家忽视了运动同样可以干预癌症,运动在癌症的防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防治癌症有效运动形式
2019年发表的新的ACSM癌症幸存者运动指南
详细地介绍了防治癌症有效的三种运动形式:
①有氧运动
有节奏的、重复性的动作调动身体大肌肉,例如:步行、健步走、慢跑、骑自行车、广场舞、游泳等。具体选择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定。
癌症患者应该一周至少3次,一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训练,一周运动总时间150分钟。
②抗阻运动
力量训练,对身体施加阻力,使得全身肌肉更强壮,例如:举重、俯卧撑、靠墙静蹲、弹力带和哑铃等器械训练。具体选择根据自身可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来定。
癌症患者应该一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两组,每组重复8-15次,其重量选择应该为一个人一次能完成的最大力量的60%。
③柔韧性运动
拉伸为主,放松肌肉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弹性,例如:肌肉牵拉、瑜伽、太极拳等。具体选择可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际情况来定。且太极拳和瑜伽也属于有氧运动。
癌症治疗副作用运动处方
(
来源于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英文版)
举例说明
患者情况:
现有一65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TNM分期为Ⅱ期,东部肿瘤组织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为 0 或 1 并且在最近2 周没有恶化,最小预期生存12周,运动能力正常且无其他并发症的男性患者。
注意!肺或腹部手术、骨质疏松、心肺疾病、厌食症、极度疲劳、严重营养缺乏、身体状况恶化/变化(即淋巴水肿恶化)、骨转移患者需要在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
运动处方:
运动强度:
①有氧运动:
患者的最大心率为:
220-65(年龄)=155(次/分)
155*65%-155*75%=100-116(次/分)
②抗阻运动:
患者一次运动最大重量的30%-50%, 如患者一次最多可以弯举10kg哑铃一次,则循序渐进选择2-5kg负重开始,主观疲劳12-14分。
运动频率:
一周运动五次,3次有氧训练,2次抗阻训练。在训练开始的第一二周可适当降低频率。
运动时间:
一次50分钟。
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以八段锦为主,抗阻运动采用弹力带抗阻,柔韧性训练采用自我拉伸。
运动方案简表如下:
(此方案来源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改良运动处方对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每一个癌症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动处方,让运动处方更加的个体化,更加符合你本人的需求。在运动前应该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无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系统疾病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跟医生商量决定,无条件的情况可从低强度开始,减少运动次数,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调整进度。运动形式、运动项目都可以进行调整,主要是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赶快练起来吧!
如果大家对这一话题感兴趣,多多点赞,我们将继续推出肿瘤康复文章,继续介绍相关知识,以飨读者。
#作者
徐继来
日本顺天堂大学 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与肿瘤学内科学方向)博士,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博士课程辅修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医学方向硕士
研究方向:肿瘤康复,慢病运动处方,运动损伤,重症康复;曾任中国国家拳击队队医
董磊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硕士
杨建宇
北京体育大学康复医学硕士;执业医师;LOL S9世界赛中国代表队总队医
朱洋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学
杨济玮
延安大学基础医学硕士
#参考文献
Campbell KL, Winters-Stone KM, et al. Exercise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oundtable.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9 Nov;51(11):2375-2390.等。
另:研究尚有诸多不足,敬请批评指正,同时感谢同门挚友及白震民教授、中日医院林江涛主任、陈静护士长以及所有患者朋友在本研究当中的巨大贡献,致敬。
转自:“康复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