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青年科研人,进退维谷

2023/2/13 9:35:45  阅读:109 发布者:

写在前面

周忠和院士在演讲时曾说:“如果没有项目或“帽子”,不足以让科研人过上“体面的生活”…在科研圈混,需要不断地申请“帽子”,才能有“面子”,“票子”,但后两者又需要“帽子”来支撑。于是,在这看似无解的循环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挣扎无果后,放弃了科研这条路。面对这种困局,科研人该如何破解呢?

当下科研人的现状怎么样?

春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在实验室门口贴上对联,期待来年可以“风调雨顺”,“投的都中”。有一副这样的对联,写出了所有科研人的心里话。上联是:“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做实验只盼数据可用”,下联是:“日夜兼程殚精竭虑写论文就想来年中标”。对联准确瞄准了现实:搞钱、拿项目、写论文,压力大、磨人是科研人的常态。

如果不够直观,科科子就用数据说话,让大家看看最真实的科研人现状。

《知识分子》策划并联合科学人、自然科研、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圈、科学松鼠会、知社学术圈等新媒体发起调查,最终回收了253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28份,受访者几乎涵盖所有学科,来自除西藏外的全部省级行政区。通过这些问卷,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当下最真实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现状。

▲图源网络

首先是:科研经费够用吗?有超过一半的科研人认为经费可以维持基本的正常运转,但无法进行高消费实验的维持。有不少的群体(32.27%)认为科研经费严重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实验的进行。仅有10%的科研人认为经费十分充裕。这反映出了,围困科研人的第1项困境:“票子/实验经费”。

▲图源网络

那么,什么样的科研人认为自己“不差钱”呢?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71%)来自大专、民办院校的科研人觉得经费不足,而985院校只有23%的人觉得经费不足。此外,职称越高(从助教和讲师到教授)越觉得“不差钱”。这反映出了,围困科研人的第2项困境:“帽子/职称”。

▲图源网络

要想提升职称,就需要多做项目。那么什么是最影响科研项目申请的因素呢?是项目质量吗?还是研究方向?都不是!大多数(82%)的科研人认为人际关系是影响科研项目申请的最关键因素,只有一半的人觉得科研项目质量是占比最大的。这反映出了,围困科研人的第3项困境:“面子/人际关系”。

这些潜在的科研规则,对现在的青年科研人究竟影响有多大呢?

▲图源网络

调查结果显示:竟有63%的科研人觉得量化指标阻碍着他/她们无法专心于科研。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觉得生活压力也是阻碍科研工作的一大因素。学术权威的垄断和科研激励不足也是科研工作的因素之一。可见当下的科研人真的是四面楚歌,处境艰难……

如何看待当下科研人的现状

一方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重压之下的年轻科研人,往往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另一方面,“始料未及”的压力也在打磨着他们的脾气。

在很多时候,各种科研考核的量化指标成为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许多科研人员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应对考核指标而“创新”,这就从根本上扭曲了考核的本质。

同时,家庭住房、孩子教育等对年轻人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许多年轻科研人上有老,下有小,既需要养家糊口,也需要追求科研事业。而他们却分心乏术,身心俱疲,容易导致职业懈怠心理。

在心理学上,工作压力根据性质和效果不同可分为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前者是对员工工作绩效与职业发展有利的压力,比如工作责任、合理的考核等,后者是对员工的目标实现与职业发展不利的压力,比如不看业绩看关系、行政化、官僚化等等。

不过,国家也注意到了年轻科研人所面临的困难处境。这些年,针对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国家出了不少好政策,传递出中央要剔除弊病的决心。2018年,国家颁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之后,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破四唯”专项行动。

不过,也有人担心“破四唯”之后,如何保证科研评价的公平公正?人情因素是否会冒头?另一种担心是,“破四唯”,部分地方理解偏差,走了极端,破“唯”成了不“唯”、多维,量化指标多了,是不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青年科研人如何适应当下的科研环境?

01

正确看待科研“内卷”

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目前来看确实是先占坑的那部分人赚了,这部分人因为抢占了天时,收获了大部分发展的红利,而当行业发展达到顶峰、逐渐回落时,这部分人已经身居高位,想要改革触犯这部分人的利益,将蛋糕分给后来者,想想也觉得困难。

▲图源青塔人才

内卷怎么破?面对不断扩张的硕博队伍,把蛋糕做大到满足所有人的岗位需求明显不可能,既然增量无法快速扩大,那就只能尽可能盘活存量。逐步取消编制,促进高校人员有序流动就是盘活存量的方法之一。至于是老人老办法,逐步收回事业编制还是一刀切直接取消事业编制,一切根据客观情况而定。

02

正视科研人的“帽子

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称之为代表作,此次世代更替最大的变化在于对于科研人员的评价从文章的量到质的变化,以后科研人员PK只看代表作。我们其实一直了解高分文章比低分强得多的道理,但是始终不愿放弃低分灌水的性价比,质量差不多的阶段数量占优势容易获利。但政策会逼迫大家谨慎发表低质量文章。国家自然基金展示申请人科研背景已经是5篇代表作形式,以后评价科研人员基本是这样,对个人而言发表5篇以上论文,最差的那一篇就没用了,低质量论文自然淘汰,有利于学术圈高质量“内卷”。

03

改进科研人评价体系

目前科研人评价体系主要是:文章和项目。部分单位规定,发SCI给奖金激励,虽然本意是鼓励大家多多产出优质学术成果,但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科研功利化,为钱搞学术属于冲击学术价值观的恶劣行为。国家对于科研人的评价与奖励需要更加多元化,避免催生不正当行为,滋长不良风气。

转自:“科研人KYR”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