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大家经过和新冠病毒的“较量”,目前感染者已陆续恢复至“阳康”,一些重症及中轻度感染的新冠患者也渐渐康复出院,回归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近期,张文宏等医生下沉到社区进行工作指导,其中指出一点,对于“阳康”后还有一些轻微症状者,没有必要到大医院抢占医疗资源,这时候有效的做法是通过康复来促进身体恢复到患病前状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励建安教授提到,”长新冠“的康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但这也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同时,励教授也提出”运动是最广谱的预防措施“,科学运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是人类战胜病原体的根本。
“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成为主要流行株以后,致病力减弱,考虑到肺炎仅反映了病毒感染后较为严重的肺部状况,不能概括所有感染者临床特征,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更加符合目前的疾病特征和危害。
新冠病毒感染特征:COVID 19的传染性高、致死率高、全身多器官受累(不仅是肺);病毒的变异率很高,导致疫苗的预防作用受限;血清抗体水平持续时间短,可能出现多次感染。长新冠出现,长期康复的需求显著增加,新冠病毒将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目前,病毒重症率和致死率显著下降(<0.2%),从而也带来了防治策略的变化:隔离-疫苗-增强个体免疫力。
COVID 19的医疗措施
COVID 19没有特效清除病毒的药物:对症治疗,保护关键脏器,减少并发症,处理合并症是主要方法;
大部分病毒类疾病都是自限性疾病;
疫苗是窄谱的,对预防(发病和重症)有一定作用,但是不是万能;
患者的功能障碍普遍,而且很多是长期的,康复医疗显然必要;
适当运动,保障营养,良好心态,是提升免疫力的广谱措施。
值得关注的新趋势——长新冠(long COVID)
长新冠(long COVID)应引起高度重视。长新冠≠新冠肺炎后遗症,长新冠是病毒感染后的长期症状,康复医疗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WHO公布“长新冠”定义(2021.10.8):染疫后3个月出现、持续至少2个月,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
长新冠症状:疲劳、呼吸急促和认知功能障碍等,通常会影响日常生活。患者也可能胸痛、嗅味觉失灵、肌肉无力和心悸等情况,甚至对肺部、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多个身体部位以及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具体来讲,长新冠症状有50多种,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归纳为四大类:运动耐力下降;认知/情绪/睡眠障碍;疼痛综合征;自主神经障碍:心悸、低血压、低体温、发热。
长新冠有多长:多国发现越来越多新冠患者在核酸阴性数月甚至一年后,仍受长期症状困扰,令“长新冠”成为研究重点。
英国牛津大学2021年9月底发表一项研究,发现美国超过27万名新冠康复者中,有37%患者的长期症状在染疫3至6个月后仍存在。此外,住院患者更容易患上“长新冠”,女性较男性常见,中年人群也更易出现长新冠。
中国香港的数据:香港中大医学院开展全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中大医学院于2021年发表的研究显示,76%新冠患者康复后6个月内出现至少一种“长新冠”症状。554个新冠康复者当中,有70%患有中度至严重程度的“长新冠”症状。“长新冠”是迫切需要处理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由于“长新冠”牵涉多个器官及系统,难以从单一专科角度提供全人治疗。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发展康复医疗服务。
中国大陆的数据:2022年5月12日,《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武汉新冠肺炎出院两年随访结果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王健伟教授团队共同完成,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新冠患者随访时间最长的一项研究。我国武汉1733名新冠肺炎患者中,在最初发病的6个月后,68%的患者报告了至少一项长期症状,该比例在感染2年后下降至55%。
德国研究人员对100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初次感染后两到三个月,60%的患者患有心脏炎症,而且这些德国患者相对年轻且健康,平均年龄为49 岁,其中许多人感染新冠病毒时无需住院。
2020年12月,《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了一篇面向全球的研究,《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全球性康复医疗需求评估-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Global estimates of the need for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需要康复医疗的人员24.1亿。
中青年和儿童患者的长新冠
中青年:德国研究人员对100名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初次感染后两到三个月,60%的患者患有心脏炎症,而且这些德国患者相对年轻且健康,平均年龄为49岁其中许多人感染新冠病毒时无需住院。
儿童:10%左右的儿童新冠患者为长新冠。
获得性衰弱
获得性衰弱——长新冠最常见的问题
是指与原发病损害无关的衰弱,见于所有长期制动者,特别是重症和瘫痪患者。
制动:废用性肌肉萎缩;
神经瘫痪:失用性肌肉萎缩;
心肺功能障碍:有氧运动能力障碍;
营养不良:能量代谢障碍;
并发症:血管、肌肉、骨关节、皮肤;
心理障碍:缺乏行动的意识和主动性。
制动对肌肉结构和肌力的影响
制动2周以上发生肌肉萎缩,相当于每天衰老1年;
肌力下降速率超过肌肉萎缩;
疼痛和心理问题加剧肌力下降;
营养不良加剧肌肉萎缩;
早期适当活动十分简单,适当徒手活动即可;
卧位-坐位-站位-原地踏步-步行(可以借助拐杖/助行器);
必要时,有些呼吸疾病的患者可以在活动中吸氧;
鼓励和心理支持十分重要。
对应的康复医疗措施
运动训练:对应获得性衰弱和疲劳、心肺功能衰退;
认知训练:对应脑高级功能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
营养支持:对应消化和营养功能下降;
呼吸训练:对应呼吸困难和咳嗽;
职业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对应ADL和就业困难;
理疗和中国传统治疗:对应骨关节和肌肉问题;
大小便处理:对应排泄功能障碍。
运动是最广谱的预防措施
康复医疗的预防作用
一级预防:COVID-19是自限性病毒疾病,人体免疫力是第一道防线。平时加强运动锻炼,保持或提升免疫能力,减少各种慢病患病率,就有可能预防发病或者减轻病毒损伤。运动是最广谱的预防措施。
二级预防:在疾病发生后,积极合理的康复医疗可以预防疾病加重,预防或减轻由于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
三级预防:在疾病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预防疾病的再发,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
免疫力是人类战胜病原体的根本
免疫力的影响因素:运动训练、营养补充、心理调节、行为习惯、肠道菌群、遗传、医疗、病原体传播力和毒力。
历史上发生多次瘟疫,但是从来没有发生病原体导致的种族灭绝。人类战胜病原体的原始动力绝不仅是医疗,而是自身免疫力!”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之一。
如何科学运动
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因人而异。
方法:有氧训练为主(步行、慢跑、太极等)。
强度:可以在运动中自由交谈,运动心率增加不超过平时。
运动量:次日清晨心率不高于前一日,自我感觉良好。
症状:应该没有运动诱发的症状。
注意点:充分的准备和结束活动,避免运动中和运动后受凉。
保证适当的营养补充。
运动是否诱发心肌炎?
运动本身不会诱发心肌炎,但过度运动会导致心肌损害,有心肌炎者不能轻易运动。运动不良心脏反应: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指脉氧下降。可以通过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排除心肌炎;可以在运动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排除运动诱发的异常;可以在运动中使用心电监护,检测心血管反应;可以在医学监护下运动。
励建安教授特别提到,运动高风险是动态的,如冠心病患者经过治疗处于稳定时期,或者高血压患者通过控制已达到正常值,这种状态已不再是高风险,因此高风险是可变化的。
可穿戴装备与生命体征监测
通过一些设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可以很好地评估身体状态。由励教授参与的一款具有柔性电极的背心监测装备也正在研发中,理念是采取心电信号的边缘处理,将电极植入背心中,通过网关和无线网把穿戴者心电、体温、呼吸等信号传输到大数据平台,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在运动和日常都能随时监测各项指标,如有运动风险则会有异常预警和报警。
“阳康”和“复阳”的疑惑
“阳康”是指核酸或者抗原阴性,也就是病毒载量降低到人为制定的一个水平,但不意味着完全消失;康复是指恢复原有体力和行为能力。因此,阳康≠康复!
目前研究提示病毒在体内可以存活很久,多数人没有症状,和正常人相同。过早提“阳康”,就会出现“复阳”问题,“复阳”很多时候并不是再次感染病毒,而是体内存活的低载量病毒在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时,病毒有可能恢复大量复制,导致“复阳”。因此,大家都需要适量运动,保证营养和良好心态,避免免疫力下降。
总结
励建安教授指出,运动就是主动健康。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没有健康,其他的价值都是零,运动是把控主动健康最关键手段,提倡运动是时尚。健康寿命的意义大于生理寿命,全民运动与全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新冠防、治、康的策略必须有体医融合,运动是最广谱的“疫苗”。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