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力|多种标志物GDF-15、NT-proBNP、ST2、GAL-3、cTnI、肌酐连续测量分析与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
2023/2/9 8:39:19 阅读:146 发布者:
论文摘要
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连续测量的研究有限。此外,一些病理生理途径导致心力衰竭。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多标记方法探索连续测量GDF-15的额外预后价值,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心衰风险。
TRIUMPH(心衰患者管理独特新策略转化计划)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09年至2014年在荷兰14家医院登记的496名急性心衰患者,随访一年,每7个时间采血。GDF-15、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肿瘤抑制素2(ST2)、半乳糖凝集素-3(GAL-3)、肌钙蛋白I和肌酐在中心实验室测定。研究者使用多变量联合建模,将这些生物标志物的重复测量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的主要复合终点相关联。
中位年龄为74岁,其中37%为女性。中位基线GDF-15为4632 pg/mL。188例(40%)患者达到主要终点。在达到主要终点的几周前,平均估计的GDF-15水平增加。未校正的log-GDF-15每1 SD差异的风险比为2.14 (95% CI, 1.78-2.57),调整临床混杂因素后的风险比为1.96(1.49-2.53),与所有生物标志物联合建模时的风险比为1.44(1.05-1.91)。NT-proBNP调整后的风险比分别为2.38(1.78-3.33)和1.52(1.15-2.08)。联合GDF-15、NT-proBNP和肌钙蛋白I的多标记物模型提供了良好的风险识别(曲线下面积=0.785)。
在急性心衰入院后一年随访中,连续测量GDF-15可以独立并动态地预测不良结局的风险。NT-proBNP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子。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联合使用多种生物标志物进行风险分层。
观点论述:“心”声一家谈
尽管目前根据指南进行循证治疗,但由于死亡率高和频繁住院,心力衰竭日益加重医疗费用负担。为了减轻这一日益增长的负担,反映潜在生物过程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在风险分层和治疗指导方面越来越受欢迎。心力衰竭中最受关注的生物标志物是 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它已被证明对已知临床混杂因素提供额外预后价值。然而,心力衰竭是一种具有广泛病理生理基础的综合征,仍需要在下游几个相关分子通路中表达的新生物标志物。这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肿瘤抑制素2(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已经证明提供了NT-proBNP以外的信息。尽管有这些证据,这些标记物尚未在指南或常规临床护理中采用。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一种新的有前景的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GDF-15是转化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超家族的一员,在炎症状态下、氧化应激下表达,反映心脏重构。一项对心力衰竭患者的8项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GDF-15水平升高与死亡率增加相关。然而,这些研究依赖于GDF-15的单一基线测量,没有考虑到疾病进展和随访期间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研究者重复测量几个生物标志物GDF-15、NT-proBNP、ST2、半乳糖凝集素-3、肌钙蛋白I和肌酐的水平,观察这些生物标志物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应用TRIUMPH研究(心衰患者管理独特新策略转化计划)识别和验证急性心衰患者中潜在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预后价值。研究发现GDF-15水平的升高与急性心衰入院后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综合风险的增加密切相关,独立于包括NT-proBNP在内的多种生物标志物;与单一的基线测量相比,重复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生物标志物的动态模式,并考虑到疾病的自然发展;与单一标志物组相比,GDF-15、NT-proBNP和肌钙蛋白I的多标志物组与随访期间不良结局发生率的关系更密切。
这项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连续测量的多种生物标志物的组合可以在现有风险预测工具的基础上改进风险分层,更有助于临床决策;在门诊随访期间连续测量生物标志物可以为预测和预防再入院等不良事件提供帮助,进而开展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心衰管理。
转自:“医谱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