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速递】中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023/2/8 16:22:17 阅读:175 发布者:
编者按
韧性是乡村系统的基础属性,强调乡村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等内核子系统的调整与适应,最大限度吸收外界扰动冲击而保持自身功能稳定与发展水平不变的能力。面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乡村系统抵御外界扰动冲击的韧性对于维持乡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那么乡村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的韧性能力如何?如何科学识别不同地域乡村发展的短板因素,有效提升乡村韧性水平?本期“佳文速递”为您推荐李玉恒、黄惠倩、宋传垚发表在《人文地理》2022年第5期的论文《中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研究——以重庆市为例》。论文聚焦于我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以重庆市120个抽样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维演绎评价法,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的多维度视角综合评价重庆市乡村韧性水平,揭示制约乡村韧性的短板因素,提出提升我国西南地区乡村韧性的建议。
作者简介
李玉恒(1983-),男,河北省石家庄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城镇化与农村区域发展、韧性理论及其应用。
E-mail:liyuheng@igsnrr.ac.cn。
黄惠倩(1998-),女,福建省泉州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乡村土地利用、乡村演化与乡村振兴。
E-mail:huanghq.20s@igsnrr.ac.cn。
宋传垚(1996-),男,山东省德州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乡村土地利用与乡村减贫。
E-mail:songcy.18s@igsnrr.ac.cn。
一、研究缘起
伴随着世界发展由工业化后期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乡村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与适应性不断受到挑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人口外流加剧了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由此导致的乡村衰退问题已成为全球性趋势。增强乡村地区应对外界发展环境变化与扰动的韧性,对于提升乡村发展综合实力,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重庆市为代表的我国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不便、农业发展的立地条件较差,导致了乡村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优,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凸显,乡村抵御外界变化冲击的韧性能力较弱。西南贫困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引发的乡村人口外流与社会主体老弱化;区域竞争与市场波动对乡村经济、农民收入的影响;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乡村基础设施、公众安全带来的破坏。基于此,文章聚焦于我国西南贫困地区乡村韧性,以重庆市为例评价分析了乡村韧性水平、差异性及其制约因素,为科学推进西南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二、研究思路
文章采用多维演绎评价法,基于乡村韧性的发生过程,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的视角,构建了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定性描述了乡村面临的外界“压力”,从“状态”和“响应”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乡村韧性进行定量评价。课题组于2020年8月对重庆市除主城区外的33个区县的120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获取了乡村经济、社会、资源等数据。样本村的选取标准包括地理位置偏僻、贫困程度较深、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120个样本村代表了重庆市贫困乡村的发展状况。文章综合评价了重庆市乡村韧性水平,揭示了制约乡村韧性的短板因素,进而提出了旨在提升西南地区乡村韧性的建议。
三、研究结果
(1)经测算,重庆市120个抽样村的乡村韧性平均值为0.46(满分为1),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52%抽样村庄的韧性水平在0.46以下。
图1 乡村韧性数值分布范围
(2)重庆市北部地区的乡村韧性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处于中等水平,东南部地区的乡村韧性水平相对较低。重庆市抽样乡村经济韧性普遍偏低,由于广大乡村多零散分布于山地丘陵区,耕地细碎、分散、小规模的特征明显,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户的生产性投入不高。重庆市抽样乡村社会韧性水平较高,平均值为0.29,且分布较为均匀。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互联网的普及增进了乡村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有效支撑乡村社会韧性。重庆市抽样村工程韧性平均值为0.15,北部地区(开州区、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奉节县)的乡村工程韧性水平较高,平均值为0.23,韧性低值区主要分布于重庆市西南部与东南部地区。
图2 乡村韧性各组成要素水平空间分布图
(3)重庆市抽样村工程韧性及社会韧性水平相对较高,为乡村韧性的主要支撑要素,而经济韧性值较低,是抽样村乡村韧性的主要制约因素。所调研的村庄均位于重庆市山地区,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户的生产性投入不足,乡村人力资本水平不高,进而降低了乡村地区应对经济波动、竞争等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图3 重庆市乡村韧性构成要素雷达图
四、实践启示
文章提出了旨在提升西南地区乡村韧性的建议。一是要应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提升耕地的平整度与完整性,鼓励农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农地经营的规模与效益,破解土地资源不优的难题;二是加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包括互联网、交通与减灾防灾设施,提高乡村对外联络通达性、便利性及有效应对灾害的响应水平;三是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农户、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破解乡村人力资本短缺的困境;四是科学谋划与推动乡村发展转型,提升乡村多功能性,支持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社会能人、外来资本到乡村投资兴业,不断增强乡村生产性投入。
韧性理论为科学认知乡村演化、乡村对扰动冲击的响应及其调控提供了全新视角,对于系统识别不同地域乡村发展的短板因素,有效提升乡村韧性水平,科学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此外,乡村韧性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制度等多方面内容,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乡村子系统韧性,深入揭示不同扰动胁迫下的乡村系统适应能力及实现发展转型的能力。
来源: 人文地理期刊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