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结构分解

2023/2/8 16:18:39  阅读:99 发布者:

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及增长结构分解

王欠欠    田野

科学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对20002021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因素结构分解方法探究各类经济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的国内经济循环比重在2021年已达83.62%,与美国、日本等内循环为主的发达国家基本接近,中国已在规模层面处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第二,中国制造业正从简单国际循环向复杂国际循环转变,日益接近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循环特征。典型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国际经济循环程度总体上相对较高,且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其外循环越依赖国际生产分工,且复杂国际经济循环的作用越大。第三,国内经济循环变动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并且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一力量在强化。从对经济循环的各类结构因素分解来看,最终需求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中又以内需变动的贡献最大。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当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促进自主创新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从参与逐渐转变为主导国际生产分工体系。

一、问题分析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这一话题引发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和政策关注推动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方法探讨,涌现出一些基于传统贸易和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的测度方法,且主要思想是基于一国经济对国内和国外的依赖程度来测度“双循环”。对中国经济双循环的科学测度有助于回答以下问题: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循环的演变趋势是怎样的?如何从定量角度定义和衡量中国是否已经实现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如何?

然而,现有“双循环”的测度文献可能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没有同时兼顾对GDP分析和对经济循环流程的考察。第二,缺乏从动态视角考察双循环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第三,大部分已有双循环测度研究的数据时效性不足,无法对中美贸易摩擦和世纪疫情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循环进行及时判断。鉴于此,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对20002021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特征进行测度,并利用因素结构分解方法测算各类经济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有以下三点边际贡献:第一,构建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双循环测度框架。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生产分解框架,从GDP所涉及的生产活动区位和最终品去向,兼顾对GDP和经济循环内涵的考察,将一国GDP分解为国内经济循环、简单外循环、复杂外循环等三部分。第二,理解不同阶段内外经济循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利用因素结构分解分析考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各类经济循环变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将各类经济循环变动进一步分解为增加值率变化、生产网络结构变化、最终需求变化,考察要素投入、生产技术、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利用2022年版亚洲开发银行(ADB)国家间投入产出表,测度2000年、20072021年的62个国家或地区、35个行业的“双循环”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循环”测度的时效性问题,为政策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二、观点摘要

通过构建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测度框架并对测度结果进行分析,本文从静态和动态视角得到如下发现:

静态视角给出了各类经济循环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第一,20002021年期间中国国内经济循环贡献率呈明显的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21年国内经济循环贡献率达83.62%,中国国内经济循环对GDP的贡献已占主导。简单外循环和复杂外循环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大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动态演变,并且二者对GDP的影响程度逐渐趋近,简单外循环从高于复杂外循环逐渐转变为低于复杂外循环。农业和服务业的国内经济循环的贡献率相对较高,矿业和制造业的国内经济循环程度相对较低。第二,从国际比较来看,总体上呈现经济规模大和开放程度低的经济体具有高国内经济循环比重的特征。在经济大国中,美国、日本为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国家,德国为外循环特征更为明显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的外循环对本国经济的贡献率仅低于德国,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历程,逐步向美国和日本的水平靠近。无论是以外循环特征明显的德国,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美国和日本,其外循环地位在增强,且以中间品出口形式参与的全球生产分工更为重要,复杂外循环的贡献率要明显高于简单外循环的贡献率。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越依赖于国际经济循环。中国制造业的复杂国际经济循环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技术制造业、中技术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但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复杂外循环低于其他国家。

动态视角考察了各类经济循环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一,从各类经济循环变动来看,在全球化扩张期(20002007年),中国和德国经济增长对国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较大,而美国相对较低。20122019年期间,中国与美国国内经济循环对经济增长起到最主要作用,并且复杂外循环的贡献率要高于简单外循环。在疫情时期,国内经济循环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高技术水平制造业GDP增长更依赖于外循环,其中复杂外循环的贡献率更大。第二,从对各类经济循环的因素结构分解来看,无论是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中国和美国,还是对国际经济循环特征明显的德国而言,最终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疫情特殊时期(2020-2021年),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突出,中国、美国和德国各类最终需求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1。对于中国而言,本国供给的最终需求变化(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主导作用,并且这一作用在强化。德国经济增长则可以看作更依赖外需,在2012-2019期间,外需解释了其1.115的经济增长。内需对中国各类技术水平制造业的经济增长作用在逐渐加强,但仍旧表现出高技术制造业的外部最终需求变动的贡献相对更大。

三、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是维护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部署。从静态和动态视角来看,国内经济循环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力量。在面临巨大不确定性的今天,只有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兼顾外循环,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这一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和疫情期间已经得到验证,面对外部危机,国内经济循环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

第二,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可以看到本国供给的最终需求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发挥内需潜力更重要的方面是调整内需结构,扩大居民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当前中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劳动报酬较低,储蓄率过高,带来消费能力的不足。供给侧服务业产品结构单一,消费结构失衡,如健康、文化、信息等服务产业存在需求旺盛,而服务不足的困境;在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出现的消费不平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方案,以释放消费潜力和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在全社会创造消费型社会,以扩大消费畅通内循环,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

第三,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制造业强国大国来说,即便是内循环为主的国家,制造业的外循环比重也较高。中国的双循环绝不是封闭的内循环,应该是国内国际良性互动的双循环。在确保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外循环质量,突破产业基础能力以提高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的能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深化区域全球经济伙伴关系(RCEP),积极探索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沟通国内国际循环中的作用,创造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环境。在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上,完善产业创新发展整体环境,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产业创新生态;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

……

王欠欠,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邮政编码:100048,电子邮箱:wangqianqian@ btbu. edu.cn

田野(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邮政编码:100028,电子邮箱:13419672992@ 163.com

原载《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11期,全文可见经济学动态网站“最新目录”栏目,或点击微信页“阅读原文”。

来源:微信号:jjxdt-jjs

《经济学动态》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