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省域空间发展结构多中心演化与区域均衡发展

2023/2/8 16:13:20  阅读:143 发布者:

Abstract

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化的空间发展结构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与帕累托指数,测度了中国23个省域的不平衡发展水平与多中心演化水平,基于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二次项修正模型,实证考察了中国省域空间发展结构的多中心演化水平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的关系与交互机制。回归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多中心演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但东部沿海省域能够较好地克服过强的多中心结构引发的资源争抢问题,呈线性相关;②空间发展结构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发生在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后;③省域多中心演化程度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作用会受到工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非线性调节的复杂影响。文章进而从空间发展结构规划角度提出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丨尉煜桐 夏昕鸣 周绍杰

尉煜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夏昕鸣: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情研究院博士后

周绍杰(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摘编自 | 《经济地理》,202211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并且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具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区域发展政策的基本思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举措。特别是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推进构建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十五计划”开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总体呈现显著缩小态势,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距水平显著下降,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不断增强。

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研究更多关注跨行政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如“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的提出。相对而言,基于省区内部的区域空间发展研究则相对不足,而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是诸多省区发展的典型现象,也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基于省区内部的区域发展研究是对我国区域研究的深化,对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地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国省域层面来看,不同省份内部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具有多样性,有的体现为“单中心”,有的则体现为“多中心”,而这种空间结构对省域发展的均衡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流动,深入认识不同省区内部的空间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省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对于正确理解我国区域发展、制订区域发展政策以及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与城市体系具有多尺度性,多中心发展研究问题呈现多样化,以往研究对于区域单中心与多中心的定义存在较大的差别与模糊性,因而有必要进行概念上的明晰。有研究将主从关系与层级结构作为区分标准,将缺乏层级与城市间主从关系的区域结构定义为多中心,典型地区如荷兰兰斯塔德地区与德国鲁尔区。但中国各省符合上述多中心定义的分布较少,如果将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突出的城市按经济规模划分为主中心与次中心,我国各省目前主次分明的城市结构分布占多数,主要的差异在于主中心数量以及次中心发展水平。因而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对多中心结构的定义是区别于单一强中心的复杂空间经济格局,具体表现为次中心与主中心差距缩小导致的弱层级化,以及出现复数个经济水平相近主中心的多核化。

现有研究对于多中心能否有效缓解区域发展差异展开了诸多研究,基本上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多中心结构能够产生区域正外部性,促进要素均匀分布,有利于区域产业分工深化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有助于提升商品流通速度,并且更好地发挥“借用规模”(borrowed size)的作用,从而相比于单中心能够更好地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多中心结构的“借用规模”机制不一定能有效发挥,而单中心结构能够通过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使中心城市资源由于集聚不经济而向周边地区流动,从而相比多中心能够更好地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现有实证研究对以上两种观点各有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针对此问题的实证检验仍然面临着多中心定义的复杂性、测度方法以及因果内生性等问题。

本文旨在从中国省级尺度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特点入手,考察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对区域均衡发展的作用,探讨多中心结构能否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并针对缩减省域内部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42019年中国23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通过二次项修正LSDV模型,检验了空间发展结构的多中心演化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与调节机制。中国不平衡发展差距自2004年开始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省域的发展不平衡水平从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增。不同省份的中心城市结构演化表现出三种模式:一是延续中心发展趋势;二是从省内实力平均到出现表现突出的中心城市;三是表现突出的中心城市省内优势度下降。

回归结果显示:

①多中心程度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过强的单中心或多中心结构都会导致区域差异增加,但多中心结构的整体不平衡水平要低于单中心结构;

②空间强多中心结构有助于降低东部沿海省份省内差距,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③空间发展结构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发生在2012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存在时间异质性;

④空间发展结构多中心演化对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作用受工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等因素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影响。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从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①多中心程度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之间存在非线性正U型关系意味着,省级区域不应一味追求过强的单中心结构或过强的多中心结构,而应该注意促进头部城市形成适宜的、次序分明的结构体系。

②东部沿海省份具备克制强多中心结构因资源争夺导致区域差异扩大的特殊条件,可以考虑利用好自身区位优势,推动多中心结构的进一步演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③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条件下,偏多中心与偏单中心结构在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方面是存在差异的,各省份应该结合自身自然地理条件、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具体情况,在促进头部城市形成适宜的、次序分明的结构体系基础上,调整空间发展结构的演化方向。工业占比较高的省份建议促进头部空间发展结构的多中心演化,从而降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而服务业占比较高、城镇化水平较高以及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则建议强化头部城市的层次体系,增强单中心演化趋势,从而降低区域发展不平衡水平。

-END-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