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佳文推荐】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3/2/8 16:11:40  阅读:201 发布者:

01

论文简介

本文基于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201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数据,运用特征向量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SF PPML)引力模型,探讨了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尤其是全面呈现了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地理图景。

论文引用信息:古恒宇,劳昕,温锋华*,赵志浩.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2,77(12):3041-3054.

02

研究背景

准确认识和把握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和影响因素,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区域均衡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随着中国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限制因素逐步放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大量迁入东部地区,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尽管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后,省内就近迁移逐步成为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模式,但作为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省人口迁移仍是关系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20152020年省际人口迁移的新格局、新特征、新机制亟待探索。

0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本文的研究涉及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分别来源于《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以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研究课题支持数据。各时段省际人口迁移规模为“全国按现住地和5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根据相应的抽样比还原得到。文中将跨省迁移人口流量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并从传统引力模型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网络联系、环境舒适度、生活成本等5个维度,遴选出18个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

1 变量描述性统计

3.2 计量模型

本文选用Silva等提出的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PPML)引力模型回归框架,并将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纳入PPML引力模型的回归框架之中,得到的ESF PPML模型如下所示:

μijt是在t时段省份i和省份j之间迁移人数的条件均值;PitPjtDijt是迁出省份和迁入省份的人口规模以及省份之间的最短铁路旅行时间等3个引力变量;XitqXjtrt时段迁出和迁入省份相关的社会经济控制变量;Tt是时间固定效应;Ek代表第k个筛选后的特征向量;a6k为对应的回归系数。

04

实证结果

01

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地理格局演化

分析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地理格局演化规律,研究发现:

120002020年人口跨省迁移趋势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该特征与2014年实施的新型城镇化及逐步加深的户籍制度改革存在一定联系;

2)中国省际人口迁移自中、西、东北部地区往东部地区的总体地理格局保持稳定;

320002020年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的数值持续下降,说明跨省人口迁移的不平衡程度逐步减弱,而分散迁移逐步加强;

4)省际人口迁移和人口分布南北分异显现,东北地区人口流失问题日益严峻。

02

 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

纳入19个代表性滤波算子后,模型残差中的莫兰指数、AICBIC呈现下降趋势,而伪R2呈现大幅度提升,说明模型的解释力与数据拟合能力得到增强。ESF PPML引力模型(模型1)能够解释20002020年间大约90.8%的真实省际人口迁移变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采取以下计量模型回归策略(表2):

   ①构建1ESF PPML面板引力回归模型,纳入对模型中网络自相关的考量,计量20002020年省际人口迁移影响机制;

   ②分别以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20152020年为子样本构建4ESF PPML面板引力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时期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机制差异(模型2-5)。

总体回归结果(模型1)显示:

 1)传统引力模型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产生预期影响;

 2)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引起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

 3)社会网络联系持续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格局;

 4)以空气质量为核心的环境因素成为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以住宅价格为代表的生活成本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不可忽视的因素。

分时段回归结果(模型2-5)显示:

  1)地区经济差异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呈现弱化趋势;

  2)跨省迁移动机趋于多样化;

  3)住宅价格因素在2010年后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4)地理距离摩擦、社会网络等效应仍然显著。

2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 ESF PPML分时段回归结果

1总结了21世纪前20年中国人口迁移演化机制,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宏观驱动效应包括:

区域人口规模及区域间距离衰减效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效应、社会网络效应、环境舒适度效应以及生活成本效应。在上述宏观驱动效应综合影响下,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机制呈现出稳中有变的演化机制,中国人口迁移格局也呈现出稳定与变化共存的地理特征。稳定性驱动机制体现在:人口规模、距离衰减及社会网络因素的影响持续显著;省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导致经济和科技投入及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明显。在稳定性驱动机制作用下,中国人口迁移呈现持续的不均衡、集聚的地理格局,中部、西部及东北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源源不断迁移至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变异性驱动机制体现在: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就近、就地城镇化以及相关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导致跨省人口迁移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特征。20002020年间跨省人口迁移动机已经由单纯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逐步转为兼顾地方品质、自然环境舒适度、生活成本等多样化考虑。2010年以来,随着住宅价格持续上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特征持续减弱,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开始吸引外来人口就业,部分东部地区的人口迁入势头开始减缓。

1 2000-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演化机制

05

结论与讨论

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和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地区均衡发展战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人口城镇化率保持高增长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加、户籍的进一步松绑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升导致中国东部地区对人口迁入的垄断性态势开始打破,多地人口净迁移率开始下降。人口跨省迁移规模在20102020年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城镇化模式已经由传统的跨省迁移模式逐步转为就近、就地迁移模式,也预示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面临的新一轮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及劳动力市场转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动能开始调整,部分发达地区虽仍然集聚着大量的就业岗位,发挥集聚经济优势,但过快增长的住宅价格等生活成本因素已经成为人口迁入乃至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阻碍。如何平衡好地区人口迁入、经济增长和地区生活成本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新时期实现地区均衡发展及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难题。

06

作者介绍

古恒宇

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博士后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流动的中国”研究网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城市计算与城市空间治理。在国内外SSCI/CSSCI等期刊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40余篇。任《Spatial Demography》、《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热带地理》编委。主持Lincoln Institute China Program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劳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聚焦于中国城市体系演化及人口迁移流动、城市与区域发展规划等。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IQSS)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流动的中国”研究网络研究员。在国内外CS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独立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青年学者资助计划等课题。

温锋华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国家科技专家库、北京市科委以及Habitat International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经济地理》等多家SCI/SSCI/CSSCI期刊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发展与治理、人口流动与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辽宁省发改委等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委托课题数十项。在CitiesLand Use Policy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地理学报》《公共管理学报》《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经济地理》等SCI/SSCI/CSSCI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著作8部。

赵志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资源环境政策。多篇论文发表在BMC Public HealthEcological Indicators等期刊上。

END

来源:流动之国

转自:“经管学术联盟”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