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真谛是挖井,而今多数论文却只是翻地
2023/2/8 16:07:21 阅读:130 发布者:
学术论文的真谛是挖井,而今大多数论文却只是翻地。
要说学术价值和知识贡献,翻十亩地都不如挖一口井。
真正的学术论文跟教科书、科普文章、政治宣传稿有本质区别,不容模糊——尽管后三者也都自有其精妙甚或更有独特价值。
学术从业人员热衷于翻地而不肯挖井,病根在于机制。
在反学术规律的学术GDP、学术KPI之下,绩点才是G点。
在基于管理机构性质和管理者能力现状的简单粗暴的学术绩效考评中,挖井的通常会输给翻地的。在“大棒加胡萝卜”之下的汲汲营营的氛围中,尝到了翻地甜头的现实主义聪明人,即使是能挖井的,也会选择多翻地。
进而言之,在莫名其妙的“泛(滥)学术化”管理之下,本来不必撰写学术论文的海量“学术外围人”被要求或鼓励“发表学术论文”。其中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是:翻地都费劲,都翻不明白,怎么会(去)挖井?
对于具备一定体力、拥有一定工具的学术从业人员来说,翻地基本上可以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毕竟基本都是比较松软的熟土,浅泛地翻翻不太费劲,也不常磕到石块,成绩却摊在大面儿上,肉眼可见,甚至蔚然可观。
挖井则大相径庭,通常顶多祝愿“有梦想就会有奇迹”,谁都无法保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深挖、掘进是很艰难的,生土、冻土、岩石不一而足,对动力、设备以及保障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勘测选址更要命,轻则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重则导致挖不透而烂尾,或者挖完不出水、水质不合格而造成废井。可以说,挖井是一项风险投资,甚或一场豪赌。
“翻地式论文”的常见显著表征是“选题过大”,其题目往往更像是一部好几十万字的学术专著(或者教科书)的书名。
对于这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所有材料所有观点都似曾相识的小论文,我们经常建议作者:从中选取一小节,以其为边界和基础进行深耕,写成一篇新颖的专论——这当然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为,从“铺陈堆砌常识”转为“发掘创造新知”,其难度恰正是翻地与挖井的差距。
END-
来源丨余编编余
作者丨余明全
转自:“学术训练营”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