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于应用经济学中的科学问题

2023/2/8 10:32:13  阅读:161 发布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会史书”,作者是weiliwook

以下内容来自于钟甫宁、罗必良、白军飞、胡武阳等老师在华中农大暑期学校的讲座内容,经由本人整理而成。

 

1什么是科学问题

 

首先,要说明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人类揭示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一般规律的学问。人类认识客观世界,除了科学,还有宗教。其二者的区别是,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宗教是不能被证伪的。宗教的基本出发点是不可质疑神的存在性。宗教的一切认识客观世界都以此为出发点。而科学不同,科学是可以被质疑的,科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性。由于这个可证伪性的存在,科学知识就不会是一个绝对性的表达。科学知识都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之下的一种推断。这就要求科学的知识是要以一定的方式来提出,从而保证其可证伪性。这种方式即:如果……那么……。前者表述一定的前提假设,后者表示在这种前提下的科学规律的表达,即论断。

 

举个例子:科学家不会简单地说:牛顿三大定律是对的。这就太绝对了。他会说,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比如在地球的人类活动的这个尺度中,牛顿三大定律是对的。因为在微观环境和天体物理中,牛顿力学就不对了。这就是科学的相对性,即在一定的前提假设之下,后面一句的论断才是对的。

 

那么什么是科学问题呢?科学问题,是能够给人类增加关于客观世界一般规律的认识的问题。即,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能够增加人类科学知识,增加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理解。不同的学科研究的重点不同,具体到了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为什么的学科。更具体一点,是研究人类社会种种为什么的学科。简单来说,经济学是研究因果关系的学问。从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中发现一般化的因果关系的规律,这就是科学问题。

 

举例而言,最典型的科学问题就是影响机制分析。AB的影响,其机制如何?这就是最典型的科学问题。

 

2如何找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但也不是只靠眼睛观察能够看出来的。科学问题的获得,是眼脑并用的结果。即:从现实中发现一个现象,从中抽象出一般化的概念(构念),然后探究其中蕴含的一般化规律。这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

 

三种方法可以提出科学问题:

 

1 从理论预期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理论上应该出现的情况是a。而现实的情况是b。那么,是理论错了,还是现实突破了理论的适用边界?所谓理论,是前人总结的科学规律。换句话说,是前人理论的“如果……那么……”中的“那么”错了,还是“如果”的前提条件不成立了?分析现实中b出现的原因,然后和理论进行对比,然后对理论的前提条件或结论进行修正。这是很好的科学问题。

 

2 提供新的客观知识。这是关于计算的科学问题的凝练。一般来说,计算的简单重复不是科学问题。计算内容的从无到有,是科学问题;对已有计算方法的改进,是科学问题,但将一个计算方法原封不动地从a运用到b不是科学问题。前面两个为何是科学问题?因为有一般化的科学规律。

 

计算内容的从无到有,是开发了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这个方法本身具有一般性,因而是科学的。

 

以粮食增产因素分解计算为例,可以转化为这样的科学化表达:如果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在存在单产差异品种的情况下,那么仅仅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就能使粮食增产。

 

第二种关于方法的改良。与第一种类似,可以表达为如果考虑了某因素,那么计算方法可以变得更加科学,结果更加精确。但为了要使这个科学问题成立,就要深入去讨论为什么老方法是不好的,不好在哪里;新方法的改进是不是一种真正的改进,而非仅仅是改变。

 

比如说,二氧化碳分省排放量计算,老方法是哪里用了一次能源,二氧化碳就算是那里排放的;新方法说,老方法没有考虑二次能源的省际转移,这造成了某地承担了排放了二氧化碳的责任却没有享受能源供应的权利,权责不对等。因而新方法考虑了二次能源的省际转移,这就是一种改良。

 

一种方法的简单重复,不算科学问题。用DEA,算了河南的效率然后算山东的,算了水稻的然后算玉米的,这里面没有科学问题。除非,能够说清楚山东和河南、水稻和玉米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其结论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异,这差异是什么前提条件引起的。这就又回到了第一类科学问题。

 

3 前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他们研究的不一致的根源在哪里,如果能够将致使他们结论差异的前提假设纳入到更加一般化的框架之中,指出他们结论的适用边界,这也是很好的科学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与化肥过度使用的关系。a说,根据河南的数据,经济增长会导致化肥过度使用;b说,根据江苏的数据,经济增长会减少化肥的过度使用。这个时候,你要指出他们不一致的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化肥使用量的变化关系是倒U形的,河南还没到拐点,江苏已经过了拐点,经济发展水平的阶段不同,造成了结论的差异。这类就是改变了原有的前提假设,给原有的科学规律提高到了更加一般化的层次。

 

除了这三种较为理论化的方法以外,在探索可能有科学问题的地方的时候,是要充分思考研究对象的特点。你的研究对象,和别人研究对象的显著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个特点,往往是发现科学问题的起点。

 

例如,研究校园贷。校园贷的贷款者和普通贷款者相比的特点是什么?大学生,冲动,炫耀性消费,没有收入,没有抵押物。这意味着,大学生贷款风险高。如果要给大学生贷款,要么要收益高,要么要通过一些手段降低还款风险,否则不会有人给他们贷款。那么,我们就能推测校园贷放贷者的特点:资金少,贷款门槛低,贷款利率高,催贷手段强。前两者满足了大学生的贷款需求,第三个特点验证了风险收益成正比,第四点降低了放贷者的收款风险。也就是说,对于大学生这种还款风险高的人群,其催贷手段必然有暴力化倾向。否则不能有校园贷借贷行为。

 

3关于分析框架(如何研究科学问题)

 

找到一个科学问题以后,其实就是提出了一个假说(如果……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验证这个假说。分析框架,就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逻辑。包括:

对行为主体追求的目标以及在本研究设计的环境中具体行为的描述;

资源和外部约束条件作用于行为主体的具体方式;

改变资源和外部约束条件以后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可能出现的变化的预测;

上述变化在什么程度上、通过什么方式回答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

自圆其说,并尽可能排除其他的解释。

 

4科学问题的信息载体——学术论文

 

到此为止,关于学术论文的逻辑结构就构建完毕了。但作为科学问题的载体——学术论文的文本结构中,还有后续的实证检验过程,包括一般化概念(构念)的数据落实、相关关系验证(实证分析)、结果解释、结论与政策建议等内容。这已经超出本文所能讨论的范围了。下面仍旧遵循上述科学问题的提出的逻辑,谈谈从文献中还原科学问题。

 

4.1如何读文献

 

科学论文,不是散文,不是诗歌。古语云:诗无达诂。文学性的文章,要传达的是美,而美的体验是主观的。科学论文,要传达的是科学道理,是知识。因此,和诗无达诂正相反,科学论文传达的信息必须是清晰的。科学论文是科学问题的信息载体,是传达科学信息最快速高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其格式是固定的、死板的。以下来说说应用经济学论文的读法。

 

文献之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筛选。也就是读题目和摘要。

 

总体一条:读文献的目的,是从文献的文字中,捕捉到它要传递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去构建自己的科学问题,帮助我们自己写文章。

 

由于应用经济学是研究人的,因而应用经济学的科学问题的一切主体都是——人。但这个人,已经被抽象化成了三个“角色”:生产者、消费者、政府。我们读文章,首先要强迫问自己,这个文章的研究主体是谁。是生产者?消费者?政府?如果找不到研究主体,那它就不是经济学的文章。

 

找到研究主体后,第二件事就是确定主体的行为目标。不同的主体目标是不同的。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这是确定的。

 

然后,是要确定主体的约束条件。这个约束条件,是指什么因素限制了行为目标的实现。这一般是论文研究的重点。

 

谁,干什么,约束条件,这三条是文献的最核心信息。

 

一般来说,对于一篇文章,要先看它的题目。好的文献,题目就能够包含三个信息中的一个或两个信息。有时候三个信息都能包括。如果在题目中找不到约束条件,那么摘要中应该能找到。如果一个题目找不到研究主体,基本上也就不会是应用经济学的好文献。

 

举个例子: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

 

摘要:由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流动在促进了城镇化的同时,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question)。本文综合利用多个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库,实证分析了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method)。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有利于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和提高城市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尽管对资本产出比和工作时间有负面影响,但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净收益非常可观。根据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在未来几年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明显的收益(findings)。这也就意味着,在推进全面户籍制度改革中仅仅考量户籍制度改革所要付出的成本,而忽略其带来的巨大收益,可能会在实践中制约改革的进程(implication)。

这个题目中,我们看到研究的主体是生产者(结合摘要或者根据以往的知识积累分析得出),它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劳动力数量不足,不能持续促进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其科学问题可以表达为:如果控制其他条件不变,单纯取消户籍制度就能够促使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接下来是读摘要。好的摘要,会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问题(question)、方法(method)、结论(findings)、政策含义(implication)。其中是对应了关于研究的三个方面内容:研究问题(科学问题,question)、研究内容(为了回答科学问题,我要干什么?做了哪几块研究?method)、研究目标(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想要干什么?implication)。准确区分研究问题、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对于写基金本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第二阶段:读引言和结论。再读完题目和摘要以后,我们大体是能够知道这个文章索要传达的基本科学信息了。接下来,就要从该论文对于我们自己论文写作的帮助的角度,来进一步阅读。

 

在读完以后,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a这是不是个好问题?是产业界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政府在政策层面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还是它回答了新的问题,方法/数据/结论有所创新?如果不是个好问题,怎样改良?

b它是怎么样做到把问题转化为可验证的实证问题的?为此他用了什么方法?实证/理论

 

在读引言的时候,注意:只读段首句。并且一直要保持思考,不断问自己:他做了什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读完引言和结论后,把文章合上,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此文章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讲给外行听。

 

仍以前文为例:户籍制度开放有助于经济发展。因为户籍制度开放,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会带来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促进经济发展。

 

接下来进入第三个阶段:和自己的研究来对比着读。想自己的科学问题。自己的科学问题,和他的有何区别?如何根据文献来改进自己的研究?我的研究的边界在哪里(这主要是为了厘清文献的边界,明确自己研究的范围,否则文献综述会不聚焦)?确定自己的研究方法。我可能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第四个阶段:对文献进行总结,做综述。通过阅读文献,我得到了什么结论。这个文献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我可能的贡献在哪里。再次界定我自己的研究问题。

 

4.2如何写文章——先搭框架再填充

 

把文章的骨架落实在一章A4纸上。例如,我准备写几章,引言,文献综述,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结论和建议。在这几章中,每一章要分几段。引言要分几段。把每一段的段落中心句(段首句)写出来。每一段只写一个意思。如果要写两个意思,就分两段。总之是要引出文章的研究问题。

 

 

仍如前文,我们就可以将引言的骨架写出来:

引言

1、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快速增长

2、中国现在快要处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

3、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要实现改变的时候

5、户籍制度改革是实现改变的重要方面

以上五句话,是从结果(经济增长)出发,倒推出户籍制度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这也正是本文的科学问题。

 

在骨架的基础上,再对每一个段落进行扩展写作。日积月累,一篇文章就写成了。

转自:“刘西川阅读写作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